首頁>情感>

如果說我們的靈魂有價值的話,

那是因為,

它比別的靈魂更加熾熱地燃燒過。

——安德烈·紀德《人間食糧》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你不離開這個行業呢?"

因為,有缺憾,並不代表要逃離啊。

為什麼不離開,當然是因為社會工作,能夠滿足人的一些價值需求。

拿另一個辛苦的行業舉例子吧。我問過一個老消防員:"您當了這麼多年消防員,那麼危險,又顧不上家,是什麼偉大的信念在支撐您呢?"

他憨然一笑:"也不是什麼偉大信念,你去火場救一次人你就理解了,救人一命的快樂,是你根本想象不到的。"

——如果一份工作能夠滿足某人的價值需求,那麼,它就帶給了他一些局外人"根本想象不到"的快樂。

二 社會工作在滿足人類的哪些價值觀需求?

價值觀即,你個人覺得什麼東西更重要、更有價值。

沒有處處完美的人生,若你更在意一些價值觀的滿足,就必須面對另一部分的缺憾,做出取捨,並透過不斷提升自己,達到平衡與圓融。

以下是美國心理學家洛特克在《人類價值觀的本質》中,提出了13種核心價值觀。

依我所見,社工行業對各類價值觀的滿足,如下↓玫瑰圖↓

橙線代表“我以為”;藍線代表“是這樣”。

1.每個人的內心都駐有良知,因此,社會工作能夠帶給從業者們一定的社會尊敬(成就感;能滿足);

2.社會工作可以給人們機會去陪伴、經歷並欣賞,那些看似平凡的人,帶給世界的不平凡的感動(審美追求;能滿足);

3.行業需要創新,但並不鼓勵從業者創新。社工們日常應對事務較為繁瑣複雜,大部分時候無法以流水線的形式完成工作,但總體上來講,流程與分配製度上並不鼓勵創新者。(挑戰性;會帶來內心衝突)

4.身心壓力較大,對從業者健康以及維持健康的能力要求較高;(健康;偏負面)

5.收入偏低,不能滿足大部分資深社工的價值需求;(收入與財富;低)

6.有彈性,可以充分掌握自己的時間和行動;(獨立性;和其他工作一致,與地位正相關)

7.能夠關心他人、協助他人解決問題,體貼、關愛周圍的人,滿足人際關係需求(愛、家庭、人際關係;能滿足)

8.不坑蒙拐騙,使命是讓社會變好,與自己的價值觀不衝突(道德感;能滿足)

9.享受生命,結交新朋友,與別人共同享受美好時光(歡樂;接觸的苦難比較多,略不足)

10.能夠影響或控制一些人,使人們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動(權力;與其他工作一致,和地位正相關)

11.滿足基本的需求,有安全感,需應對變化較少(安全感;超預期)

12.尋求更圓滿的人生,在智慧、情感與人生的體會上有所提升(自我成長;超預期)

13.付出對群體是有幫助的,別人會因為你的行動而受惠頗多(協助他人;超預期)

而需求和需求之間的關係,很複雜。有些需求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比如:

6.獨立性&10.權力:如果你追求獨立性,哪怕你是個自由職業者,你也要有能夠影響他人配合你的權力;

13.關心他人&4.健康: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中能夠關心他人,協助他人解決問題,那麼你必須身心健康,生活與心靈更加豐饒富足。

而有些價值取向,則必須做出權衡。

比如:

2.審美追求VS5.收入與財富:若你追求美感,那麼必然不能什麼錢都去賺,可能你還要為了美感付出額外的成本,收入自然不會立即改善你的財務狀況;

10.權力VS9.歡樂:如果你在工作中追求權力和影響力,那麼結交新朋友,和大家放鬆盡興地享樂,就需到其他場合滿足;

3.挑戰性VS11.安全感:如果你追求安全感,那麼挑戰性強的工作會讓你覺得很煩很折騰;但如果你追求的是挑戰性,那麼缺乏變好的機遇,會讓人難以忍受。

小孩子才全都想要,卻啥都沒實力要,成年人,要學會取捨。

三 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分工(簡析)

社會工作者巴克(Baker)將從業者分為:

※直接服務者:直接向受助者提供幫助,給他們支援,改變他們的困境。

既要向受助者提供物資幫助和勞務服務,也包括心理諮詢、技能培訓、意見建議;要鼓勵受助者在可能的情況下自強自立,儘量創造條件讓受助者獲得發展;也要倡導積極的思維觀念、行為,指導、促進受助者向好的方面轉變。

※間接服務者:創造有利條件,以便於直接服務者工作。

包括對資源的有效獲取,比如聯絡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其他福利機構和社會人士,向他們爭取資源;也包括資源管理,要能夠對諸多資源、資訊進行協調、動員多方資源解決受助者的問題;並對整個專案流程進行合理安排和監督,以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

※綜合角色:既要當直接服務者,也要當間接服務者。

各個角色的任務都會有所涉及,除了忙於實務,也要關注綜合成果性的產出,比如:將問題的真實情況以及自己的科學分析告訴政策制定者,倡導和推動政策的改變,以減緩現實的社會問題或避免類似的問題持續甚至擴大化。

結語

在內地這種行業不成熟也沒什麼錢的環境裡,社會工作者的兩極分化也十分明顯。

作為極其愛好吃瓜的八卦er,我發現社工行業如果要“混”,還是超級好混的。只要你臉皮厚,即便是領導使喚不動你,也不會喊你走人的。

而且社會工作者的任務並不難,就是比較繁瑣,如果臉皮夠厚的話,繁瑣嘛也可以拖一拖、拖著拖著嘿,就成別人的事了。

也沒有什麼就業壓力,一般來說,辭職都不會放你走,而且這裡和那裡,工作任務和收入,似乎也差不了太多。

就等於說,混日子的社工,約等於一個拿著穩定收入的義工/志願者,或是在不賺錢的行業裡的一名行政文員,或是沒有體制內的命享著體制內的福的“油條/鹹魚”,大概這個狀態,“混一混也不吃虧”的樣子。

當然不混的人,到哪兒都不會混。我所知進取心強的人,無論在哪裡(不僅僅是社會工作行業),基本上擁有非常敏銳的嗅覺,會把工作重心放在組織要求(允許)他做的,他想做的,他能做的,三者交集處。每個行業裡,都有很多無奈,但以我的經驗,除開工資方面的考量,越是職業素養高的人,越會能以“想做”和“能做”為基礎,並且技術性地向上管理,擴大組織要求/允許的部分,以讓自己活力得以伸展,價值得以放大。

比如我在之前的工作中,當一線的小夥伴向我抱怨他們的工作,多半是在做無用功時,我都會耐心聽著,記錄下困難點,然後反問一句:“如果我允許你自由發揮,你覺得你能為團隊、公司、行業創造多少價值呢?” 讓大家先想想看——如果允許你做一個價值創造者,你會不會選擇銳意進取,逆流而上?這是第一步。

然後才是差著什麼能力,我們要補。

每個行業都有不足,想讓它變得更好,光靠吐槽、抱怨或受了委屈憋著,皆不是正路,要實際做出幫助行業改變的行動。

如果認為人才不足,就要為身邊的夥伴搭建通暢的管理溝通機會,提供不斷學習的平臺,晉升的通道,而不是寄希望於外部空降的人能夠既和積習、原風氣默契十足,又帶來新的變化;

如果認為社會工作者的地位不高,不被尊敬,那麼就要努力成為行業的發言人,幫助行業在社會營造積極、正面的形象,提升行業地位;

如果認為從業者收入低,與辛苦付出不符,就要與政府、企業、事業單位積極對話,爭取資源和利益;

如果認為委託方瑣碎難纏,令團隊左右支絀,就要溫和而堅定地拒絕某些刻意製造不必要的繁瑣,以此推諉責任、維護權威的官僚作風;

如果想要持續性改善,就要推進既有秩序的突破;若是想要創新,就要顛覆現有的利益規則。

就是一個常識性的結論吧:想要向前走,就必須離開原處。

5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中年人會產生哪些婚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