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一次與朋友談學習,問朋友,為什麼那麼積極開展學習?他回答說:“因為不甘於過著平庸的生活,心中有一種焦慮感推送這自己前行。”
焦慮感,在每個人身上都會有,只是不同階段的人,面對的焦慮情況不同。
理想與現實的天然差距,勢必會讓人產生焦慮感,它將是你人生的一種常態,但不要因為它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失望透頂,學會從事物的另外一面去看,你會發現別緻的驚喜。
你之所以會焦慮,主要原因是人有時間概念,又無法算清未來是否會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在現實和理想無法畫上等號時,你的焦慮感就會持續不斷。
因為差距的存在,你為了想掙脫焦慮感,會下意識地去做更多事,學習更多知識,看到什麼比較容易做的事情,就去做,看到什麼比較容易學的東西,就去學,結果看似做了和學了一大堆,究其根本,只是學了個寂寞。
解決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就像連嶽大哥所說:“只要是人,就有不如意,盡力就好,盡力就可放過自己,該吃就吃,該睡就睡,脾氣仍然要好。”
當然,你可能會說,連嶽說的有些過於輕鬆,理想化的狀態,你不妨把他說的理念當作對標學習,努力去靠近,就問心無愧,也就是所謂的“盡人事”。
焦慮性學習的思路是,看到什麼就想學什麼,最後看似學到很多,其實什麼都沒有學精、學透。
所以,你會感覺自己好像在不斷地用勁,不斷地趕路,卻不知道出路在哪裡。
主要原因是沒有搞清楚自己學習的需求點在哪裡,即學習的目標不夠明確。
要跳出焦慮性學習圈,就要用一種新的學習方式來替代,這種學習法稱為——目標性學習法。
想弄明白如何踐行“目標性學習”,就要從古典老師提出的四個問題切入思考。
其一,我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如果目標是希望成為某人那樣,那麼他的成功要素到底是什麼?
第一個自問,主要是讓你找到內心真正想做的事情,一個人只有發自內心想做的事情,才會給自己安裝上積極主動的驅動馬達,才會在持續研習中,做到鍥而不捨,保有韌性是成事的關鍵能力之一。
確定學習目標後,你就要尋找研習物件,這和做研究是一個道理,首先要確立一個課題,然後再去找相應課題中,研究比較好的前輩理論成果,學習和思考他們的理論,力求在他們的理論基礎上,做創新,這才是學習的關鍵和價值。
其二,我今天學習的東西和達到那個目標有關係嗎?
第二個自問,其主要目的是持續校驗你在努力的過程中,方向是否有偏離正軌,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充滿著各種誘惑,人是好奇動物,如果沒有時常自我反省,很容易就會學著學著就跑偏了,最後就會回到焦慮性學習圈中。
其三,如果有時間,現在的方式是我當前最好的選擇嗎?
第三個自問,要面對的一個現狀是,網際網路時代,到處充斥著資訊,如果你沒有足夠強大的思辨判斷力,你很難分出哪些資訊質量的高低,這會嚴重影響到你學習的效果和消耗你學習的精力。
網際網路時代,最寶貴的就是注意力,學習方式就猶如飲食習慣,同樣兩個人,一個人長期喝粥,一個人長期吃肉,最後兩人的力氣肯定差距很大。
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你長期浸泡在一些“三四手”資訊中,你就很難提高自己專研的深度,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如何篩選資訊,也是學習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在這裡分享兩種篩選資訊的方法:對人和對書的篩選。
對人,可先檢視百度,瞭解他的基本資訊,是否有比較權威的稱謂和出了哪些比較高品質的書籍。
認準一個人,就要長期跟蹤學習他的書籍、文章、專欄等等,這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學習的方法。
對書,即上文提到先看人外,還要看出版社是否權威,最後再看書的目錄,目錄一般在網路搜尋一下,都能找到。
一本好書,一定有一套圍繞論題搭建的寫作框架體系,如果框架很亂,那這本書質量好不到哪裡去,寫文章亦如此。你可以用這個標準,來判斷你平時閱讀的書籍和文章。
其四,那麼下一步我該做點什麼?
當你確定要做的事情和找到自己所要對標學習的物件,並懂得如何持續校驗自己前進的方向和如何篩選學習資訊後,就要問自己以上這個問題。
你下一步所要做得就是理論聯絡實際,透過學習→實踐→覆盤→總結→實踐,形成一個知行合一高效提升你能力的閉環,在每一次互動中,鞏固你所要搭建的知識體系。
如果你能踏實的按照這四個步驟去持續地踐行,你就開始行走在學習的正道之上。
總言之,意識到焦慮感是人生中常態化的一部分,就能擺正自己的心態,懂得學會積極主動接納那些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並有勇氣去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爭取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心態擺正,方法用對,人的能力才能實現疊加,時刻記住目標性學習法的四問,可以讓你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