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含意
這部分的內容是追尋含意,就是探索語言和行動背後所要表達的,無意識的資訊。來訪說話做事的特徵,還有諮詢師對這些的反應都潛藏著無意識資訊。
我想起了最近看到的陳海賢老師說的一句話:描述問題的方式常常透露出這些問題是如何形成的,暗示著提問者又會如何去處理這些問題。
所以深入的理解和探索這些問題的背後,是通往潛意識的捷徑。比如在心理諮詢師看來,面談的缺席和遲到,通常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但同時也要知道,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行為背後的含義是獨一無二的,不同人的同一行為,甚至同一個人不同時間的同一行為,背後都有著獨有的含義。
對心理學學習越深入,我越感覺到人的複雜和微妙。穿帶什麼樣的衣服?有沒有送禮物?聊天時怎麼稱呼?好複雜,感覺好累呀。
同時,越學習我越感覺,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維持關係,對我來說是一件挺辛苦的事情,是對自我能量的一種消耗。
每當參與一段社交之後,就需要獨處,安靜下來補充能量,等到恢復之後再去進入下一段社交,或者是生活。
尤其是心理諮詢,需要關注細節,而細節數不勝數,想想都覺得壓力好大。但反過來講,盡信書不如無書!
與其帶著一個長長的尾巴,揹著那麼多書籍去開始一場面談;不如把所有的東西都放下,帶上一顆心出發,全情投入其中,用心感受,不思考其他。
神奇的相通之處最初學心理學是《武志紅的心理學課》,我發現他很神奇,也很開放。神奇是首先他說:人的未來是由自我決定的,所以有自我實現預言;但自我真的是你自己決定的嗎,又有了洛森塔爾效應、權威的期待。
今天說這一面,明天又來一個反轉。設計的結構是非常精妙的,同時又很開放,可以接受完全不同的兩個觀點。看上去什麼都支援,但觀點又很犀利。
接下來學習了陳海賢老師的《自我發展心理學》。他也有類似的說法,比如第一部分講的是行為改變,但在最後一章的內容中,又說接納自我是很難的改變。
在從某種形式上說,在用後面的內容否定前面的內容。本質上是一種矛盾,也是對過去學到的內容,以往自我的一種否定。但這又是一條,每個人都要走的自我發展之路。
就像我學到的《心理動力學療法》的第十四章:追尋含意。應該和來訪者直接探討無意識的含義嗎?其實我的感覺也是矛盾的。
應該。直接探討,面對面交流,可以避免靈感的一閃即逝,後面想不起來。而且還可以探索自己和來訪的潛意識,自我發展某種程度上,是不斷髮現和接受真實的自己。
有時候可能挺難的,因為很痛苦的一件事是發現:世界和自己想的不一樣;自己和自己想的也不一樣。
不應該。一件事情,一個念頭,發生了,它就真實存在。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非洲的蝴蝶煽動翅膀,會引發南美洲的一場風暴。
一件事情,一個念頭,一旦發出,它就像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這個獨立的生命有生死,作為人,要尊重它的生命過程。
事情的發生,會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安靜下來,耐心一點,才會看到花開,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觀察思考,儘量不要人為干預。也許你會看到:這人生啊,是很過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