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把家變成故鄉,故鄉變成他鄉,他鄉成為無根的長居地時,我們還會為對漂泊者不解嗎?他們沒什麼偉大,但卻更多是無奈。沒有經歷過異鄉過年,無法體會到漂泊者的孤獨和無奈。踏上離家的路,必須扛上無形的家,將溫暖和眷戀留下。
沒有經歷過異鄉過年,無法體會到漂泊者的孤獨和無奈除夕那天,釋出了《除夕,用往日的艱辛,溫暖未來的幸福》這篇文章之後,引得了一些共鳴,有位朋友說“也許只有經歷過才知道,文章代入感太強”。
是的,因為經歷過那種迫不得已在異鄉過年的往事,所以就特別能夠理解那種看著世界的喜氣盈盈,體味自己的無限孤獨的感覺。
網友靜聽雨聲投來一首古體詩《異鄉過年》,最後一句是“異鄉兒女慶殘年”,有位朋友說:“用個‘殘’字,與慶字不太相合,不知作者是什麼心情。”
其實對於在異鄉的人來說,新年又怎麼能是完整的呢?也許只能是“殘破”的,那又該如何慶祝呢?也許只能是無可奈何地戲謔吧。
沒有經歷過異鄉孤獨的人,對於漂泊者而言,沒有什麼感同身受,是無法懂得他們對於家的想念的,也只能用一種咬文嚼字的方式為別人賦予快樂。
但是當我們把家變成故鄉,故鄉變成他鄉,他鄉成為無根的長居地時,我們還會為對漂泊者不解嗎?他們沒什麼偉大,但卻更多是無奈。
踏上離家的路,必須扛上無形的家,將溫暖和眷戀留下春節回來過年的親戚說,這是我的家,我一年才回來住五天。那麼我們的家到底在哪裡呢?也許只有一個“回”字,才能體現出家的味道。
在漂泊西安的十幾年,每次春節後返城,我總不習慣說“回西安”,因為感覺那不是我的地方,我只是去謀生,而沒有一點歸屬感,我能回的只有老家。
心的歸宿才是家的所在,有愛的地方才有家,對於漂泊者而言,真的就能在漂泊的城市感到溫暖嗎?那種家的溫暖又來自於哪裡呢?
在家的春節,我們可以放下一切工作,無所顧忌地過年。但是當漂泊異鄉的時候,我們想到的也許是這一天不賺錢,就要花錢,就是在虧損,就影響養家餬口。
我們沒有那麼多的豪言壯語,也不會有傳說中的那麼偉大,我們一旦踏上離家的路,就必須扛上無形的家,卻將家的溫暖和眷戀留在故鄉。
但這就是人生,是人生就必須有擔當,當我們無法在家家戶戶張燈結綵的春節擁有屬於自己的溫暖和喜悅,我們只能勉強微笑著望向遠方,艱難彳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