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關注

母親,是1950年參加人民解放軍,是新中國第一代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年。當時,有知識的女青年,在新中國還是鳳毛麟角。作為新中國第一代知識女性。母親,現在老了,已經八十六歲了。

但她的許多認知、思維、習慣,仍然像烙印一樣,深深地鑲嵌在每一個細胞中。資訊化社會飛速發展,蕩擊著全球每一個犄角旮旯,裹挾了每一個婦儒老幼。母親,作為曾經的知識女性,面對日新月異的資訊化、數字化的社會。就如同,席捲在鉅變的風暴裡,困惑在過去與現實中。母親,越來越不明白了。

神聖的紙質存摺

母親,定居上海已經十五年了。新疆原單位每個月透過銀行卡,給她發退休金。

但她對銀行卡,始終沒有感覺。也可以說,她就不明白銀行卡,也沒想搞明白。她總要讓我去銀行,幫她把退休金從卡里取出來,做到“眼見為實”。

我說,不用這麼麻煩,小區就有ATM機,隨時都可以查詢銀行卡里的金額。

但她還是要堅持,將錢取出來。

也難怪,從她第一次領到工資,到現在也快七十年了。七十年養成的標準動作,就是一手領現金、一手簽字。習慣成自然,這“標準動作”,幾十年下來,就形成了下意識的“落袋為安”。

這在我的眼裡,放著銀行卡的便利,不去使用,卻多此一舉。是多麼不可思議,甚至是現代數字化社會的笑話。但母親作為八十六歲的耄耋老人,潛意識的思維中,銀行卡里的阿拉伯數字是“懸掛”著的。只有見到現金、數完錢,才叫:“拿到手裡”。

母親對錢的態度,是標準的中國傳統:一分錢,掰成兩半花。應該講,我們家經濟條件還是非常好的。可節儉,已經滲透到她的骨子裡。我經常出差。東航公務艙一次性拖鞋上印著:“請將我帶回家”。這是東航的環保意識和行為,也是現代文明。老實講,東航的一次性拖鞋,質地是非常好的。但我們穿了一段時間後,只要一髒,就扔到家裡垃圾桶裡。

可母親居然從垃圾桶裡,撿回來,又刷洗乾淨。

我告訴他,這是一次性的拖鞋,髒了不要洗,就是扔掉。

可她堅持,沒有壞,就不能浪費。洗乾淨,還可以繼續用。

母親,對使用錢,可是明明白白。她有一個清楚的底線:人要保持尊嚴。任何時候,只能花自己的錢,不能花別人一分錢。這底線,她堅持了一輩子,也要求了我們一輩子。她甚至想到並安排好了,自己的人生,花最後一筆錢的情景。她常說:人老了,總歸要生病、住院,告別這個世界。這一切,都不要給任何人,甚至子女新增任何經濟上的負擔,她要完全自主、自理。今年,她讓我給她辦一個紙質的存摺。

我問她,為什麼要辦紙質的存摺?

她說:“為了防備自己生病時,腦子不記事了。所以,要提前將錢準備好,到時候不要花子女的一分錢。紙質的存摺,白紙黑字。錢的數額,看得清清楚楚,心裡非常踏實。”這就是她的思維:提前預備自己不省人事時,也要有尊嚴。在尊嚴中,花自己的錢。我告訴她,紙質的存摺有一個很大的麻煩,只有本人到銀行櫃面,才能將錢取出來。將來她生病動不了時,我是代替不了她取錢的。

她怎麼也想不明白:自己的親兒子,怎麼會取不出錢呢 ?

我陪她去了銀行。銀行的工作人員很熱心。再次明確告訴她,紙質的存摺取錢時,必須是本人,帶好身份證,到銀行櫃面來取。

母親告訴銀行的工作人員說,她專門寫一份授權委託書,讓兒子或女兒來取錢,行不行?

銀行的工作人員說,這是國家的規定,寫授權書也不行。

為了成全母親的想法,更多的是體現她的尊嚴。我還是請銀行的工作人員,幫她辦理一個紙質的存摺。

銀行的工作人員,很認真的找了半天,才找到了紙質的存摺。看來,這真是一項“古老”的、瀕臨消失的業務了。

紙質存摺,如母親之願辦好了。

可新的問題,又成了她的心病:萬一自己動不了,或者人走了,錢取不出來,怎麼辦?這心病一直困擾著她。前幾天,她又問我,除了紙質的存摺,銀行還有沒有其它,白紙黑字的存錢方式。同時,當她生病不能動,甚至離開我們的時候,子女也能將她的錢取出來的業務。我說,銀行有一種叫“天天利”的保守理財,基本可以滿足她的所有要求。

我又陪她去了銀行。銀行工作人員很耐心的解答了,她所有的疑問。

辦好“天天利”,困惑她的問題解決了,她的心總算放下了。母親又交待我,如果她住醫院,腦子不清楚,出現沒有意義的生命狀況時,就不要浪費錢搶救了。她希望,人生消費的最後一筆錢,也要節省點,多留點給孩子們。

這就是中國式的老媽媽、老奶奶。一生節儉,節儉終身!

母親,那一代人是講奉獻的。奉獻的背後,是一代人個人利益的犧牲,一代人沉默堅忍的付出。甚至,是一個個悲催的歲月和現實。

母親,真的不明白,她最悲催的事情,就是一輩子存的錢,放在當下來使用。

她每一分錢,是怎麼存的?我是知道的呀。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建設者。他們那一代人,除了節儉,還有憂患意識。要將省下的錢,存起來,以備萬一。那一代人在改革開放前三十年,每月工資,也就是幾十塊錢。拿幾十塊錢的工資,每月還要省吃儉用,存出錢來。

母親是1954年從解放軍集體轉業,每月工資68元。從此,她除了每月孝敬外公、外婆15元外,還要存5塊錢。這存錢的習慣,伴隨了她一輩子。

改革開放後,工資逐年提高。1988年,她退休時每月工資已經拿到923元。每月存的錢也多了起來。雖然,她只享受了十年改革開放工資提高的好日子,但是她已經非常高興和知足了。在她心目中,六十五年來,她省吃儉用,日積月累存下的每一分錢。都是沉甸甸的一筆“大”錢。這“大”錢,可是她一輩子,操持理家。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從5元錢開始,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從嘴裡、身上省出的。這“大”錢,放在今天,讓我說什麼好呢?用時間作軸,對比曾經的購買力和現實的縮水。

我查了資料。50年代在新疆,一公斤一級和田玉籽料的價錢,是5元錢。現在是百萬元起價。

好在,他們那一代的人,視“玩物”為喪志,對奇石異物從來不屑一顧。

好在,母親今天也不明白什麼叫通脹,也不會明白什麼是M2。

更不會明白今天的M2,對她幾十年來省吃儉用積攢的錢,意味著什麼?

好在,她從沒住過院。不明白自費藥的價格,更不明白當進入了重症監護室ICU,一天沒有一萬多元,是不行的。

好在,這一切的一切,她都不明白!

我只希望,在母親心目中,那紙質存摺裡的“數字”,永遠是沉甸甸的,是神聖的!只希望,這一切的一切,她永遠不明白!

看著母親一輩子存的這“大”錢,對照當下這“大”錢的含金量。

我只是覺得他們那一代人太悲催了。只想替她,替他們那一代人,大哭一場。

他們那一代人,每個人在奉獻了青春、終身的同時,都用點滴的力量,為共和國的大廈,奉獻了原始積累,甘當了後人看不見、深埋在大廈基石中的一顆顆微小沙粒!他們那一代人,時代賦予了很多特有的烙印。奉獻、自尊、節儉。是他們那一代人的根本烙印,也是他們特殊的品質和人格。一輩子講奉獻。在艱苦的生活中,還要省吃儉用,打理好每一分錢。在自尊中,使用每一分錢。

最後連離開我們,母親都明明白白的自己安排好了。她要在自尊中,用自己的力量,自己的錢,堅持走完人生最後一步。我只能含淚寫下這句話:今天,能想到明天,在自尊中坦然理性的面對。這是偉大的豁達!真心的明白!這就是新中國第一代,永遠奉獻自己的母親!

母親在縫補襪子

10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10年婚姻,帶給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