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回家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回家是每個人身上的一種辨不開的情節,是一種尋根和安放靈魂的精神世界。無論在外如何拼搏,如何舒適,故鄉永遠是每個人無法擺脫的根源。
過去有句老話:“父母在,不遠遊。”父母在遠方的故鄉,天天在家期盼著你回家。如果你在外一年到頭都不回去,那家對你又意味著是什麼,父母在你的心裡又存在著什麼意義。
父母養育我們成長,雖在外打拼,但過年這麼大的日子,我們連這一點點的精神撫慰也給不了父母,那是肯定的不孝。我們可以選擇任何地方做為我們的居住地,但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出生地,這輩子都無法甩掉的根。
有一種說法:“在外得了富貴不返鄉,如穿錦衣在夜行。”回到自己的家,就是讓自己的靈魂舒適一點,因為異鄉不是我們的家,所以回家就成了一種不可阻擋的潮流。當然,寶貴了回鄉,不是要你炫富。
在人潮擁擠的站口,無論男女老小,每個人眼中都流露著歸鄉的期盼,回家,需說只是一年風吹雨打換來的短暫休息,外面再好,也是他鄉,只有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家。如果父母不在了,就再也無家可歸了。
故鄉是童年時期建立的安全感,而父母就是給我們帶來安全感的。離開家鄉,你就要變成外鄉的大人,歸來,你才變回故鄉的孩子。在家裡,母親端著熱氣騰騰餃子出來時,你吃著餃子的樣子,是母親最溫暖的幸福。
出門旅遊可以有一千種期待,但是回家過年,只有一個不變的理由。那就是團圓。
馬克吐溫說:“每一個過年不回家的人,都是在默默地憋大招,縱使,你有百個不回家過年的理由,至少會有一個值得你回家的理由。”
2020年疫情的原因沒有返鄉過年,今年又倡導非必要不返鄉過年,這對在外打拼的遊子無疑是一種心酸。但再苦再難,也阻擋不了回家的路,因為故鄉有父母在,父母見一年少一年了。
有一個很感人的故事:
有一對夫妻,開車回老家過年,在差不到家的路上,因為大雪,車被卡住了。妻子抱怨著跟丈夫說:“我不管,我要回家”丈夫說:“這不是回家嘛”妻子說:“我是要回北京的家,去年叫你把你父母接到北京來過年多好,現在回你家有條好走的路嗎?”
正在此時,遠處有一盞燈光隱約可見,丈夫定眼一看,就大聲地叫起來:“爸。。。。。媽。。。。。”對面燈光處也傳來聲音:“兒子,是你回來了嗎?”
原來是7旬的父母在剷雪3公里到這,零下30度,只是為了能讓兒子回家有條好走的路。
落葉歸根,對每一箇中國人來說,特別已到幕年之人,他們背井離鄉在外打拼,年老時, 回到家鄉和曾經一起的人在一起,彷彿那是一種圓滿。其實中國人希望老有所依,不單止是有兒女供養,更重要的是要百年之後,有歸根的意識。也就是說“入土為安”的根源。
中國人把不得好死看得很重,沒有什麼地方比自己故鄉更有歸屬感,沒有家的迴歸,也就是把這個結局跟歸宿看得更重要,希望自己百年之後,能有個可以留名的一席之地。
因此,在傳統文化裡,一個大的迴歸就是生死的迴歸,落葉歸根的迴歸。而小回歸就是每年能夠回到家鄉,回到兒時那個充滿味道的家鄉,那個能讓自己覺得放鬆和安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