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目前正值春節假期,雖然有不少朋友受到疫情影響沒能回家,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朋友們還是享受到了和家人團聚的溫暖。過春節什麼都好,有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還能和許久未變的親朋好友見面,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但是,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回到家要受到父母和三姑六婆的嘮叨,很多人一遇到這些事,就會覺得心煩氣躁。

“你找男朋友嗎?”“你現在在做什麼,工資多少啊?”“在外面打工多累啊,你這麼高的學歷,為什麼不會來考個公務員呢?”“你都三十歲的人了,怎麼還不考慮結婚啊?”“你們倆都結婚一年多了,怎麼還不要小孩?”

類似的話,想必大家跟我一樣,每年都聽過不少。當然了,很多人在父母和三姑六婆的催促下,選擇了妥協,選擇了“聽父母的話”。

但是,當我們適應並遵從了外界強加給我們的想法的時候,我們真的快樂嗎?

對於這個問題,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在《內在動機》這本書中,給出了答案。他認為,當我們僅僅追求那些外界強加給自己的價值和目標的時候,我們其實並不能感受到自由,並且會因此喪失了內在的動機和真正的動力。

成為這種人,是很難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的。

那什麼是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呢?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呢?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聊一聊《內在動機》這本書給我們提供的人生哲理。

大家如果經常去動物園的話,應該對動物園裡面的動物表演都記憶深刻。這些動物為什麼能聽懂人類的指令,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動作呢?

想必大家也在網上看過訓練動物的方法,其實也不難。比如,讓動物模仿某個動作,如果它重複了一遍,訓練員就給它吃一點最愛吃的食物。這樣時間一久,動物就會形成條件反射,認為自己只要按照訓練員的指令重複某個動作,就可以得到好吃的。

這種方法,我們可以稱之為“激勵”。

其實激勵,對我們人類來說,更是無處不在。

你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要工作,甚至不惜玩命加班?因為只有工作,乃至是不停地加班,你才能拿到公司和領導承諾給你的工資和獎金。“年底了,大家再辛苦一點,回頭多給你麼發點獎金,好回家過年!”你可能也聽到領導說過類似的話。這其實就是激勵。

所以,很多人,包括很多心理學家,都非常統一地認為,正是因為生活中有了激勵,才讓我們有了動力。

沒有激勵,你會去認真工作嗎?沒有激勵,你願意加班嗎?沒有激勵,當年你願意好好學習,努力考大學嗎?

表面上看來,激勵好像確實是我們的動力之源。

而且,除了激勵之外,規則和約束,或者叫做控制,似乎也是我們的動力之源。比如說,我們大學一畢業,就必須立馬找工作;到了二十四五歲的時候,就必須開始考慮結婚的事;一結完婚,緊接著立馬就得考慮生孩子。

這就是社會給我們定下的規則和約束,是社會對我們的控制。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規則、約束和控制,我們到了某個時間點,就自然而然地知道自己應該去做什麼事。但是,我問大家一句——一直被父母、被領導激勵著前進的你,是否感到發自內心的開心呢?被規則、約束和控制束縛的你,是否真的願意去按部就班地做別人希望你做的事呢?

所以,《內在動力》這本書的作者就認為,不論是激勵,還是控制,等等,它們所提供的動力都是十分脆弱的,它們不會給我們提供內在的動力。

這個想法,在1960年代還是十分大膽的。恰巧,那一段時間作者在學校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積木拼圖,於是他就坐了下來完了半天,玩完了之後還覺得不過癮,又繼續擺弄出各種造型,玩到連飯都忘了吃。這次偶然間的“童心未泯”給他很大的啟發。

所以,1969年,作者做了一個實驗:

他召集了一大批學生來做為實驗的志願者。這個實驗是這樣的:他在桌子上方一堆拼圖,拼圖旁邊放著當時特別流行的《紐約客》《時代》等雜誌。然後,他把學生分成兩方。他對一方學生說,你們只要按照圖紙上的要求,完成這個拼圖,我就會給你們一人一美元。60年代的一美元,對一名大學生來說,是非常可觀的報酬。但是,他對另一方的學生,並沒有許諾給報酬,只是說邀請他們玩拼圖。

這個實驗一共八分鐘。在對比實驗中,作者發現,有一美元報酬的那一方學生,普遍在完成拼圖之後,大多選擇了看雜誌。他們中極少有人在完成任務之後,還覺得這個拼圖很好玩,值得繼續玩下去。對他們來說,做完了這份“兼職”後,拿了錢就了事。

但另一方的學生的表現卻截然相反——他們雖然也很快按照規則完成了拼圖,但是,他們在玩的過程中,跟作者剛開始玩的時候出現了類似的現象——覺得這拼圖蠻有意思的,所以在剩下來的時間中,他們仍然在繼續擺弄拼圖,直到玩夠了八分鐘。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對這些學生來說,一旦完成了任務後,沒有了獎勵,他們就不再玩了。但是,實際上,這本來是一項他們非常願意玩的活動,哪怕沒有獎勵,他們也會樂此不疲。

所以,作者得出了一個結論——獎勵,會傷人。換句話說,激勵,會削弱人們的內在動力。

當實驗獨享得知他們開始為獲得獎勵而去拼這些有趣的拼圖的時候,他們便對拼圖失去了興趣。

這個道理其實我們也很容易理解,比如,大家的孩子應該都非常喜歡玩遊戲,夢想著去做職業選手。但是,真正的職業選手,是非常排斥一天玩到晚遊戲的,所以很多職業選手甚至會從基地逃出去,就是為了拒絕訓練。

最近就有一個幫助人們戒遊戲的組織,就利用了這一點。他們的做法就是把那些網癮很大的孩子集中在一起,讓他們接受跟職業選手一樣的訓練強度,還組織他們參加比賽,獲得榮譽。但很多孩子進去待一段時間後,出來就再也不想玩遊戲了。因為他們發現,原本讓他們感到快樂的遊戲,已經成為了一項讓他們痛苦的工作。

講到這,我們就不得不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內在動機會被激勵所削弱呢?

這主要是因為,激勵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控制手段。如果人們是為了獲得獎勵,才去工作,其實就是受到了獎勵的誘惑,而不是自己真正想去工作的。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獎勵”就像是拴在驢眼前的一根胡蘿蔔,驢受到了這根胡蘿蔔的誘惑,才會拉著車向前走。

其實從剛才所講的實驗還有例子中,我們就能得出一個結論:自主,才是激發內在動機的第一個心理需要。而獎勵,只不過是一種控制的手段,並不能激發人們的內在動機。

所以,作者在這裡做了一個假設,這個假設就是:任何有損於人們自主的事件,也就是讓他們感到被人控制的事件,一般都會削弱他們的內在動機。

那除了獎勵之外,是不是還有別的因素,也會讓人覺得被控制,從而會減少了自己的內在動機呢?在研究之中,作者漸漸地發現,威脅,也會造成同樣的結果。

比如,父母會經常對孩子說,你如果不好好學習,我就不讓你看電視。領導也會對員工說,你如果不加班,或者你如果不把這個專案做好,你今年的獎金就沒了。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激勵策略,但是這種策略,造成的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

此外,監視、競爭以及評估,等等,類似的激勵行為,都會造成人們的內在動機的缺失。當我們明白這一點的時候,我們也就知道了,為什麼我們在生活中,不論是工作,還是學習,或者是做別的事情,都會缺乏動力了。

那怎樣做才能激發我們的內在動機呢?

《內在動機》這本書的作者愛德華在研究中發現,人們在主動與他們身邊的世界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內在的本質是向內心深處的一致性與和諧邁進的。

這話聽著有點專業,也有點拗口,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會追求內心意識和外界事務的統一,只有當我們的內在動機驅動著我們前進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地把事情做好。

相反,外部的控制,比如各種激勵,只會削弱人們做事的自主性,破壞人的內在動力。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我們更熱愛做那些我們感興趣的事情,哪怕沒別人的督促。但相反,即便我們想好好地工作,好好地奮鬥,但是,當我們受到“控制”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經歷疲憊、無能為力。

比如說,如果你的孩子單純地喜歡數學,他做數學題的時候就覺得這是一種享受。但是,如果你帶著孩子去參加奧數班,並且告訴他,你要拿一個數學競賽的大獎,或者你要每次都保證數學考試拿到滿分,如果你達到了這個目標,我就給你買一個電腦,買一個手機,等等。

表面上來看,你是在尊重孩子的興趣,並且給了他很大的精神支援和物質上的激勵,但久而久之,孩子學習數學的動力,可能就不那麼足了。因為孩子本來只是單純的喜歡數學,你的激勵,卻讓這份單純的喜歡變得不再純粹了。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自己獲得內在的激勵。注意,是內在的激勵,而不是外在的激勵。

那怎麼做才能獲得內在的激勵呢?

首先,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要感知到自己的勝任與自主。

也就是說,我們要能認為自己是勝任的,自主的。我們要先讓自己感覺到自己做事情很高校,而且能自己做出決定。在這個過程中,別人的意見不起作用。

比如說,我們什麼時候對某件事情感興趣,什麼時候做事比較投入,什麼時候充滿了活力。這時候,哪怕我們的所作所為與外界對我們的期待格格不入,我們也要堅持。

這是一種心理狀態。

有這樣一個小姑娘。他很小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帶著她獨自生活。由於母親曾經受到父親的不公正待遇,所以,母親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到了小姑娘身上。她時常告訴女兒:“你要好好學習啊,這樣以後我們才能住得起大房子,我們才能真正擺脫你那個禽獸父親!”

於是,小女孩把母親的話當做金科玉律,在學習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進。但是,當她讀大學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突然間對生活產生了無力感和厭倦感,她覺得自己太累了,做什麼都沒有動力。甚至連吃飯都成了問題。

所以,她的體重開始不停地下降,一百斤,九十斤,八十斤。老師和母親都建議她去醫院看看,醫生診治之後,覺得女孩可能患有厭食症,便給她制定了嚴格的營養食譜。醫生說,你只有好好吃飯,吃點有營養的,你才能恢復體重。

小女孩照著做了,每天強忍著痛苦,按照食譜上面的規定儘可能多吃一點。然而,幾個月下來,她的體重並沒有增加。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是因為,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亦或是醫生,只關注到了表面——她的體重在下降,她可能患有厭食症。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問題——小女孩為什麼不願意好好吃飯?

所以,這實際上是一個心理問題,心理的狀態不得到根治,身體也會受到影響。

比如,我們身邊就有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感覺:在公司上班的時候,覺得很累很辛苦,所以想著,到了雙休日,一定要半天休息,半天看書,好好提升自己,放鬆自己。

但是,真正到了雙休日的時候,大多數人在幹嘛?在睡覺,睡醒了看看劇,玩玩遊戲,然後繼續睡。至於看書,甚至是出門去旅遊,根本就是空談。

還有人覺得,哦,現在的工作不適合我,換一份工作或者辭職當自由職業,我一定能做得更好!然而,真正到了那一步的時候,他們才發現,自己跟個“廢人”差不多,理想很圓滿,現實很骨感,幹啥啥不行。

這些問題,都是因為我們缺乏內在的激勵,缺乏自主性。我們總是被別人像趕鴨子上架一樣,趕著走,走來走去,走到最後,發現我們啥也不是,啥也做不好。

相反,如果我們能拋棄所有別人強加給我們的負擔,真正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能勝任的事,我們的自主性就會提高。

此外,激發內在動力,還需要第二個心理因素——聯結的需要。

所謂的聯結,指的是人們不僅僅需要勝任和自主,還需要在感受到這種勝任和自主的時候,感受到與他人的聯絡。說得簡單點,這就是愛與被愛,關心與被關心的需要。

現在有很多女性,一直在提倡要獨立自主。但其實人們天生的會和他人建立情感聯絡,然後又依賴他人,並且給其他人提供依靠。所以,完全封閉式的“獨立自主”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健康的,

相反,如果我們能感受到自主的依賴,這樣會更加健康、自然一點。

舉個例子:現在有這樣一名高中生,他希望獲得完全的獨立自主,擺脫家庭對他的束縛。但是,當他真的這樣做的時候,發現自己根本無法達到目的。為什麼呢?因為他需要父母給他做飯,需要父母給他零花錢。如果父母不給他做飯,不給予適當的經濟幫助,作為高中生的他,就不可能安心學習或者做其他事情,這樣的話,自主其實就不存在了。

對職場女性或者男性來說也是如此。有些人說,嘿,我就要這麼一直保持單身,我就要獨立,我甚至不想要朋友。我只想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認真工作,認真學習,過好自己的日子。

然而,你越是這樣,你就越容易給自己的心理造成壓力。

正確的做法是,如果能找到一個關心自己的另一半,或者是關心自己的朋友,達成了聯結的需要,那你做事時的動力會更足。

好,我們剛才說了如何激發自己的內在動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提到了自主的重要性。想必大家也聽出來了,激發內在動機的重中之重,主要在“自主”這個詞眼上。

接下來我們具體來說一說如何真正實現自主。

首先,你需要學會換位思考,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比如,作為家長,作為公司的領導,或者作為老師,支援自主,就意味著你要和你的孩子、員工或者學生,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在這個過程中,你不去橫加干預別人,你要做的就是開啟他們的思路,給他們自己選擇做事的機會和權力。

如果你能這樣做,其實對你自己來說,也是一種解放。你不去激勵別人,別人也不會反抗你,你就也能專心地做自己能勝任且自主的事情。

其次,你還要學會從探索動機開始,促進健康的行為。

大家要明白,我們做事之前,一定要仔細分析自己的動機。比如說,現在有這樣兩位女性,都決定要減肥。A女士減肥的原因是,自己剛結婚的時候只有95斤,現在結婚七八年,自己漲到了140斤,丈夫對她說,你如果再不減肥,我就要離開你了!所以,A女士為了挽回丈夫的真心,決定要在一年內重新回到結婚時的體重。

同樣的,B女士也決定減肥,但是她決定減肥的理由是,自己曾經是95斤,但是結婚之後,由於工作壓力大,經常一不開心的時候,就透過吃東西來解壓。她現在覺得,自己馬上就要到140 了,身體不適特別健康,如果能重新回到95斤,那自己也許能找到年輕時的狀態。

這兩位女士,哪一位更容易成功呢?根據我們今天所講的內容,大機率是B女士更容易成功。這是因為,A減肥的動力是丈夫的“激勵”和“威脅”,而B減肥的動力屬於內在激勵。

所以,我們在做事的時候,也要能探索到自己想做什麼,從自己想做的、感興趣的事著手做起。這些事都能給你提供內在的動機。

第三,接納束縛,接納自我,在控制中找到自主。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想完全擺脫控制,是很難的。父母、領導、老師、愛人,總有其中一方會給我們施加壓力。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接納束縛,接納自我,在控制中找到自我。

怎麼做呢?

作者的建議是,首先,尋找支援,尤其是尋找一個或者多個真心信任自己的人的長期支援。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很多家庭,父親和母親對待孩子的方式是不太一樣的。一般情況下,母親對待孩子會比較嚴厲和苛刻,會想方設法激勵或者控制孩子。但是,父親對待孩子的態度一般更加寬容。

比如,孩子考試考了倒數第一,母親可能會說:“你怎麼這麼沒用呢?你下次再考不好,過年我就不給你買你一直想要的平板了!”這時候父親會站出來說:“行了行了,小孩子一次考試沒考好有什麼關係呢?我小時候成績不也是一塌糊塗,現在不是照樣混得很好?”

你看,所以許多家庭,儘管有一位嚴厲的媽媽,但是孩子的成長還是比較順利。這是因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親一直在長期地支援孩子,他信任孩子,並且給孩子更廣闊的選擇空間。當然了,在有些家庭,父母的扮演的角色也有可能正好相反,還有些家庭,爺爺奶奶一般會扮演這樣的角色,在學校的時候,有時候有那麼一兩位老師會扮演這樣的角色。

這其實就給了我們啟發——我們在生活中,也要找到這種特定的支援。

除了支援之外,我們還應該學會促進自身的發展。

透過之前的分析,大家應該發現,其實我們所處的環境,往往會破壞我的內在動機,讓我們學會順從,讓我們喪失做自己和做事情的動力。

但是,同樣的,人們也可以改變環境,更加自主地行動。我們與其坐等世界給我們想要的東西,,不如更加積極主動地為自己做事。

比如說,我們可以給自己列一個清單,清單上寫上自己最想要做的事,然後挨個去完成這些事。等這一張清單上的事情我們都做到了的時候,我們再寫下一張清單,然後再依次去完成。每當我們多完成一件自己想做的事的時候,我們的自主性就會多增加一些,我們就能騰出手來去做更多想做的事。

接著,我們還要學會調解情緒和管理行為。

假如你走在路上,樹上的鳥突然把糞便拉在你頭上,這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當然是憤怒。

但是,這時候你要多一層思考——鳥是故意要把糞便拉到你頭上嗎?它當然是無意的!

這個例子是帶點“味道”的,但是卻很有啟發意義。我們事後的這種思考,其實是一個重新評估的過程。當我們學會了重新評估的時候,我們也就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

比如在工作中,你的領導突然做了一件讓你感到很憤怒的事情,這時候你就要學會評估——他出於什麼原因才這樣對我?他是不是無意的?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你的情緒就被自己控制住了。

控制住了情緒,“威脅”也就變少了。

我們之前說過,威脅也會約束我們的內在動機。如果我們總覺得領導在威脅我們,我們也就喪失了做事的動力了。

同樣的,控制住了情緒,我們也就基本上管理住了自己的行為,讓自己避免因為情緒失控,而造成行為上的失控。

最後,學會接納自己吧。

改變的起點,在於接納自己,並且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

我們這個時代的大環境就是這樣——年輕人被督促著買房子還房貸,過年回家,被逼著相親、結婚,結婚了,又要被逼著生孩子。在公司裡面,我們被領導反覆“激勵”,或者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話說,叫做PUA。

但是,儘管大環境如此,我們還是要嘗試去接納自己,改變自己,把自己的內在動機給激發出來,成為自己想要變成的那個自己。

好,講到這兒,咱們今天的這本《內在動力》就講完了。不知道大家在聽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這本書其實給我們做事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它告訴我們,以往我們所認為的激勵,其實對我們反而是一種束縛。要想在做事的時候,真正地擁有動力,我們就要打破這種束縛,獲得真正的自主。

1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和相親物件才認識幾天就接吻了,是不是速度太快了?差點沒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