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實在受不了自己唯唯諾諾的樣子了!”在我疑惑朋友A最近發生的改變時,她給了我這樣的回答。
朋友A一直是一個溫和而敏感的人,以他人為先,從不主動發表異議。但是在前一段時間,課業壓力比較大,推進困難重重,同時她的導師在多次交流中開始挑刺,導致她在與導師的溝通中更加被動和卑微,面對挑刺只會低頭“嗯嗯”並在心裡把自己踐踏一萬遍。
像A這樣的人,恐怕並不少。他們在交流時眼神躲閃,習慣聽從或恭維他人,很少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久而久之,他們成為所在群體中不被在意的人。甚至,他們在談話中屈服於別人的不當要求,被中傷、詆譭或攻擊時不會有明顯的反應,於是在旁人眼中,他們是弱者,被輕視。
這種型別的溝通在《話題終結星人的自救指南》中被稱為被動型溝通。被動型溝通的成因複雜,但無疑可以總結為一個詞——自卑,而其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去自信,學會自信型溝通。
《話題終結星人自救指南》這本書裡介紹了自信型溝通的煉成方法,但在方法之前,我發現,很多習慣被動型溝通的人,內心並沒有強烈改變的願望。
難道我的朋友A在此之前從不知道她自己的問題嗎?她知道。她是個喜歡自我分析的人,她知道她的風格,也知道這些溝通風格帶來的影響,但她並沒有明確地體會到危害。因為身邊人儘管在潛意識裡已經形成對她的某種印象,大家也不會擺到明面上來,關係好的朋友還會因此多照顧她的感受。
當她處在導師的壓力,被挑刺、被無端指責時,習慣於被動溝通的她理所當然地選擇忍耐、再忍耐,主動奉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直到給自己的壓力超過承受能力,被逼出了文章開頭的那句話:“我實在受不了自己唯唯諾諾的樣子了!”但以這種方式下決心,絕對不舒服。
也許被動型溝通的壞處不夠明顯,不足以讓很多被動型溝通的人下決心改變,尤其是當週圍的人都非常文明、非常體貼的時候。
但自信型溝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與人交流時的那種安全感和自在感,難道不夠誘人嗎?想象一下,你與人說話,肌肉放鬆,眼神坦然自在,表情輕鬆,聲音自然,想法略加斟酌便表達出來,語言連貫流暢。
那麼,自信型溝通如何煉成呢?
第一,瞭解自己的感受,認識自己的權力首先要清楚,我們在溝通中所擁有的權力:一方面,每個人有權表達自己的感受、決定自己的選擇,也有權對別人生氣,比如你可以說出“我不喜歡你這樣對我說話”,另一方面,也有權堅持自己的癖好和忌諱,比如你有權說“我不喜歡吃日料,我們能不能換一家”。
然後,從小事開始,在溝通中捕捉到自己不舒服的情緒時,逼迫自己說出該說的那句話。
第二,無視阻礙,堅守立場一旦你說出那句話,迴應你的可能是驚訝、不爽甚至指責。因為周圍的人已經習慣你的“包子”形象了,誰都接受不了好人變“壞”。但你要做的就是在心裡不斷告訴自己:這是我的權利。然後堅守你的立場,直到新的形象立起來。
第三,練習非語言表達書中提到美國傳播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的公式:資訊的全部表達=7%語言+38%聲音+55%肢體語言。也就是說,人際交往中資訊溝通其實主要依靠的是非語言表達——聲音和肢體。
自信往往從假裝自信開始。但很多人一旦到了交流的那個情境裡,就控制不了自己了,腦中知道要自信,但是聲音和肢體根本由不得自己控制。這個時候,就要靠自己給自己洗腦:對面的人沒什麼了不起的,我和他是平等的。
在交流之前或交流的間隙,不要僵硬地保持同一個姿勢,假裝自在地緩緩打量周圍的環境,時而微微低頭或者側頭,尤其是當與旁人的目光觸及時,撐住,別躲。總之就是一個字:裝!這些交流之前和交流間隙的動作都是為了營造一個比較自如的印象,這樣才能在交流的時候保持比較放鬆的姿態。
在交流中,首先必須要做到的一點是:慢慢說。只要慢下來,節奏就不會太亂,才能有時間組織語言,而且緩一點的節奏也能給自己一種可掌控的感覺。然後,放鬆聲音,剛開始其實沒必要想什麼胸腔發聲還是腹腔發聲,只要保證聲音能被聽清就可以,最重要的是:放鬆,一旦放鬆,聲音自然就會沉下來,變緩變穩。至於肢體方面,如果交流中的語言和聲音達到了順暢和放鬆,並且能夠有餘力注意到肢體的話,放鬆肩頸,移動一下手擺放的位置,就行了。
以上提到的方法只是技術,煉成自信型溝通風格最根本的,還是意願——有沒有下定決心讓自己改變,有沒有實在受不了自己被動的樣子。意願是道的方面,上面的方法都是術的方面。
自信是一次次假裝之後形成的習慣,但如果你不夠堅定,不能徹底地“欺騙”自己,上面這些方法都是空談;相反,一旦你下了讓自己爭氣的決心,並對自己唯唯諾諾的樣子深惡痛絕,你甚至不用上述的方法就能夠無師自通;如果是第三種情況:想改變但是並沒有很大的決心,那麼你有兩種選擇——像我朋友那樣等待忍耐的極限後下決心,或者,按照上面的方法,先假裝起來,先練術,再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