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位名人說過:一切讓你不舒服的關係都是錯誤的。很多人都把這話當成座右銘,甚至信奉它,以它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準繩,但我認為這句話忽略了一個很大的關鍵因素,那就是時間。
舒服,是一種人的感受感覺或者思維,它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比如說有時候我覺得跟這個人相處比較舒服,有時候卻覺得不舒服。難道你覺得不舒服的時候,這個關係是錯誤的嗎?你與父母親吵架鬥嘴,你覺得不舒服了,你會認為與他們的關係是錯誤的嗎?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樹立各種關係,肯定有舒服或者不舒服,沒有永遠舒服的關係,但可能有永遠不舒服的關係,所以衡量關係的對錯,要看綜合評定的舒服或不舒服,這因人因事而異。
舒服既然是一種感覺,不僅與時間有關,還與類別有關,對言談舉止舒服,對外表舒服、對內心舒服、還是對金錢權利舒服等,還是都舒服,或者綜合評定舒服。所以舒服也有程度,感覺舒服的程度。綜合評定的舒服可能決定著關係的最對錯,但判斷關係的對錯因人而異因環境而異。
關係分為親人關係友人關係愛人關係等,不同的關係判斷對錯的標準不會相同。沒有永遠的舒服,更沒有絕對的舒服。
有時候舒服的關係是對的,但有時也要裝作是錯的,比如有時戀愛期;有時候不舒服的關係是錯的,但也要裝做是對的,比如‘行賄辦事’、‘開後門’等等;有時候感覺是舒服的,但關係是錯誤的,比如婚外情;有時候感覺是不舒服的,但關係是對的,比如老闆與員工、老師與學生。
舒服與不舒服是一種人的感知、感覺,用感覺去判斷關係的對或者錯,那是跟著感覺走,有時候走對有時候會走錯,那是不負責任的、自私的、甚至荒唐的。所以具體關係要具體分析,做出綜合判斷。
學習名人名言沒有錯,它可以作為參考參照,但千萬不要用它來框定人或者事,更不能作為唯一衡量、判斷事物的標準。
人在生活中有各種關係,不滿意不舒服十有八九,但我們要客觀分析理性看待,不舒服的關係不等於放棄或者結束,舒服的關係不等於開始或者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