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畫出這天地/又畫下我和你/讓我們的世界絢麗多彩
誰讓我們哭泣/又給我們驚喜/讓我們就這樣相愛相遇
總是要說再見/相聚又分離/總是走在漫長的路上
——許巍
西元二零二一年,舊文重發,中產們,你的世界變得更好了嗎?你和小明都會有更好的明天嗎?
那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剛剛結束。會議認為,十八大以來,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中國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
四年前的那天,歐建新跳樓而去,這位70後普通中產階級的死去牽動著很多中國人的內心。很多人在朋友圈上轉發了文章引起熱議,因為大家普遍感覺距離我們並不遙遠,這樣的故事這樣的人就在我們身邊,甚至就可能是我們自己。作為寒門貴子,歐建新們自懂事開始都在咬牙努力,才拼到今天的社會位置。他們將奮鬥、拼搏視為人生最重要的部分,甚至唯一的意義。就像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男主角陳孝正說的:“我的人生是一棟只能建造一次的樓房,我必須讓它精確無比,不能有一釐米的差池,所以我太緊張,害怕行差布錯。”
歐建新之死的起因據說是公司勸退賠償金和員工內部股回購所引發的爭議。這兩者在我們法律人眼裡都再正常不過了。用人單位不管出於什麼目的,勸退員工總是很常見的,單位總有自主用人權吧。勞動合同期內法律也允許雙方就提前解除勞動合同進行協商。協商不成可以繼續履行合同,如果公司強行解除,勞動者完全可以依法維權。至於員工內部股份,是很多公司股權激勵制度的一部分,在當初員工獲得前,都簽訂過股權激勵和行權協議的,員工離職後都是要轉讓回公司的。如果對於回購價不滿,也完全有渠道可以依法維權。跳樓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引發一堆更艱難的問題。很多時候,嚴重困擾我們的問題追根溯源往往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人生不僅有加法,也一定會有減法,這些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都習慣了物質財富的加法,正如人們沉迷於金錢與物質的積累一樣,中產階級們往往還沉迷於知識量的積累,有人分析歐建新的困境,得出結論是他沒有B計劃,其實就是不同領域的知識技能的備胎。但我認為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全部和根本。問題的根本在於,你有沒有準備好,坦然面對人生減法的來臨?因為得失都是人生的常態,況且最終我們終將都會失去最寶貴的生命。古人說人生如寄,我們寄居在這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有個開始,有個結束。所有我們偶得的/千辛萬苦爭取來的/那些美好的都終將會離我們而去。
回到文章的開頭那個話題,世界衛生組織《預防自殺:一項全球要務》裡面說過:“自殺是個複雜現象,極少由單一原因引起。生物、遺傳、社會、心理、文化和其他環境因素相互作用下可能引發自殺行為,一些人選擇如此,但同樣程度甚至更惡劣的遭遇下有一些人仍然選擇活著。”隨著人們的收入越來越高,儘管有調查顯示自殺與心理障礙有密切關聯,但還有許多自殺是在人們處理不了人生課題而崩潰時引發的衝動行為。也許歐建新就是這樣的例子,而且恐怕不會是唯一的例子。
彷彿為了要刻意避免中產中年的種種困境,面對激烈的競爭/生活的壓力/人生的困境,“佛系”開始風行,面對生活節奏快、事業追求高、精神壓力大的社會常態,於是青年們走向了父輩們的反面,他們選擇了這種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年輕人之所以自稱“佛系”,試著看開一切,因為在他們心中,努力帶來的痛苦壓倒了回報帶來的快樂。於是,新世代的年輕人不再將奮鬥、拼搏視為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對他們而言,“小確幸”似乎更重要。佛系的態度被認為是強勢生活下弱者的一種自我保護,他們在階層逐漸固化的現實中為自己這一人生態度找到了合理性,因為他們覺得反正不管怎麼努力也實現不了的是所謂的人生理想吧。反正靠著社會積累和父輩積累,如果不特別努力也可以生活得不錯,那就普普通透過安寧的日子好了。
步入中年的中產們,他們出身和成長於那個物質和機會同樣貧乏的時代,他們中的許多人將努力作為了人生唯一的意義,佛系青年們卻又完全放下打拼,淺薄地詮釋看淡和隨意,少了堅持和定力,特別是在青年這個需要奮發的重要人生階段,又顯得過於早熟,早熟的圓滑,早熟的沒勁。人總得有走心之處。處處不堅持,事事隨大流,那隻能是淹沒於人潮、迷失掉自我,直至浪費掉青春和生命。
自我是什麼?自我就是自己的靈魂。在平常的日子裡,很多人漠視自己的靈魂,漠視精神世界的營建。他們嘲笑思索人生和哲學問題的人,他們認為這是無用的。他們將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了自己鼻尖前的那點東西上,完全漠視查理芒格所說:“長久以來,我堅信存在某個系統——幾乎所有聰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統,它比絕大多數人用的系統管用。你需要做的是在你的頭腦裡形成一種思維模型的複式框架。有了那個系統之後,你就能逐漸提高對事物的認識。”我認為那個系統就是跨學科的抽象化的哲學的東西。
對於把打拼當作人生唯一意義的中產們而言,要學會節制人的無窮慾望,不僅僅對物質的索求,還包括對於成功的無窮慾望,節制了慾望就會獲得寧靜的無紛擾的心境,這是一種幸福;對於茫然的隨性的看淡一切的佛系青年們而言,鼓足勇氣去打拼,去投入火熱的生活,去充分感受生命中的歡樂和痛苦也是一種幸福。因為莫洛亞說過:若將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時,亦可見它是由鬥爭和苦惱形成的,唯此鬥爭和苦惱永遠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於此同時,人應當有兩個平衡的自我,一個自我被安放在內心的深處,時時自省,常常修葺,是所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和“窮則獨善其身;”另一個自我去積極的投身社會生活,去打拼,去體驗,去感受,去幫助別人也接受別人的幫助,是所謂“達則兼善天下。”這樣就能實現中國人的“修治平齊”的理想境界。周國平說的好:“心靈是一本奇特的賬簿,只有收入,沒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歡樂,都化作寶貴的體驗記入它的收入欄中。是的,連痛苦也是一種收入。人彷彿有了兩個自我,一個自我到世界上去奮鬥去追求,也許凱旋,也許敗歸,另一個自我便含著寧靜的微笑,把這遍體汗水和血跡的哭著笑著的自我迎回家來,把豐厚的戰利品指給他看,連敗歸者也有一份。”
所以請相信,這個世界雖然不完美,但我們仍然可以療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