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及婚姻,很多人會匆促下結論,要麼告訴你這是座圍城,要麼警戒你這是個墳墓。
其實,在筆者看來,婚姻更像是一個容器,既可以安置幸福,也可以承載悲傷;既可以容納信任,也可以承載背叛;既可以涵容個體的成長,也可以見證自我的毀滅;它可以是港灣,可以是煉獄,可以涵容天差地別的個性,也可以涵容五花八門的價值觀。
其實,婚姻是什麼,取決於我們賦予它的意義。
接下來,筆者帶你穿越兩岸三地不同時空的5個故事,帶你領略不一樣的5段人生。
1912年,美國,泰坦尼克郵輪
富家女羅絲與母親及未婚夫卡爾坐上了頭等艙;另一邊,放蕩不羈的少年畫家傑克來到了下等艙。厭倦了上流社會虛偽生活的羅絲,不願嫁給卡爾,打算投海自盡,被傑克救起。傑克帶羅絲參加下等艙的舞會、為她畫像,很快,羅絲與傑克相愛。隨後遊輪觸礁冰山而沉沒,傑克把生命的機會讓給了羅絲……
在這裡,羅絲的選擇顯然不是嫁給豪門,過上安逸但沒有自我的生活,而是選擇了傑克,做真實鮮活的自己,最後像男人一樣騎馬、開飛機、結婚生子、兒孫繞膝,一一實現了心底的夢想,活出了生命應有的精彩。
為什麼羅絲會瘋狂愛上傑克?其實更深層地說,是傑克身上具備的自由、真實、不羈的特質(羅絲心底的影子人格)深深地吸引著羅絲,釋放了羅絲當前壓抑、虛偽、苦悶的現狀(顯性人格)。羅絲在同傑克的互動中,實現了生命的拓展和延伸。
2001年,中國,廈門
外科手術專家安嘉和與中學老師梅湘南步入新婚,幸福甜美。然而隨後新婚家庭蒙上了猜忌和家庭暴力的陰影。安嘉和透過謾罵侮辱、暴力威脅、安撫求情等方式,一步步實現了對梅湘南的精神控制。先是讓梅湘南辭去工作,失去獨立生存的能力,後來又一個個推開梅的家人,最後限制梅湘南的自由,實現徹底的精神身體控制。
在《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很直白地展示了一段控制和被控制的關係,也脈絡清晰地呈現了一個女人如何在婚姻關係中慢慢失去自我,最後不得不面對不可收拾的殘局。
當一個人愛得沒有自我,那麼“我愛你”三個字的主體就消失了,自然,愛也就不存在了。在這段關係中,梅湘南完全成了安嘉和的影子,親密的共舞變成了失控的獨舞,也就註定了婚姻的不幸。
1930年代,美國,中產家庭
父親與其他女人偷情,母親Mildred一怒之下與之離婚。為了維持自己的社會地位,也為了贏得女兒Veda的愛與尊重,本是家庭主婦的Mildred努力拼搏,終於開了連鎖店,有了社會地位,也有了金錢。她竭盡所能培養女兒的高貴氣質,殷切期盼女兒晉升上流社會,學鋼琴、學聲樂,為Veda定製昂貴的演出服,大搞慶祝宴,不惜公司破產。結果她的女兒一邊享受著母親的溺愛,一邊卻窮盡對母親的羞辱,直到最後耗光母親的資產,搶走母親的情人。
從《幻世浮生》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勇敢地從不幸婚姻中出走的女性,她獨立堅強,聰慧能幹,靠努力贏得了社會地位。不幸的是,她躲過了婚姻,卻沒能躲過自己心底人格的不完善(一直自卑於自己的出身,渴望晉升上流社會),於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女兒身上,付出一切幫助孩子成龍成鳳,換來的卻是孩子的鄙視和不擇手段。
當一個人教育子女過一種更為“高貴上流”的生活時,是否意識到這是一種對自身的否定和諷刺呢?而一個不尊重自我的母親,又怎能教育出一個尊重自我與他人的孩子呢?
1953年,美國,精英女子學校
50年代,在這所被譽為“沒有男子的常青藤”的衛斯理女子學院裡,學生們大都有著良好的家庭背景,從小接受過優秀的教育。瓊很優秀,她申請了想要去的耶魯大學法律專業,並且通過了,但是因為每天上課來回路程太遠,來不及五點鐘之前回到家裡做晚餐,她放棄了自己當律師的夢想,轉而支援自己的丈夫去哈佛深造。但是瓊有一個大家都猜不到的結局:那就是婚後的瓊幸福的要死!!!
婚姻並不全都是羈絆,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就是幸福,重要的是我們有選擇的權利,重要的是我們做的是自己真正想做的,而相比律師,瓊真正想要的,是一個幸福的家庭。這是《蒙娜麗莎的微笑》所傳遞的一層訊息。
1980年,臺灣,臺北
在經歷了3個多月的愛恨糾葛和婚姻鬧劇後,胡茵夢選擇了離婚。之後她的人生煥發出新的生機,個性得到了自由地成長,靈性而豐盈,出了書,生了娃,最後蛻變為“身心靈”的探討者與治療者。
5個不同的時代,3個不同的地域,就像是從婚姻中擷取的切片,從不同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婚姻的面面觀。
王小屯的選擇也許是個體成長的死,婚姻家庭的生,胡茵夢的選擇則是婚姻家庭的死,自我成長的生。當然更多的女性努力在兩者間保持平衡。是賭書消得潑茶香,還是洗手作羹湯,這都是一種選擇。無論你是哪一種選擇,別人都無法代替你下結論,因為,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