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個影片,公公癱瘓在床,兒媳給家公擦身子,原本是想表達孝順,卻引起網友質疑,這麼做真的合適嗎?
孝順長輩是兒女的本分,尤其在老人年邁身體機能退化時,更需要兒女在身旁照顧,這位兒媳也很心細,她面色平靜,絲毫沒有露出嫌棄的表情,真的是很有耐心。
但網友們提出一個疑問,即便是老人,就沒有性別意識了嗎?他會不會覺得難為情?
有位網友講了自己經歷的故事。
他是男性,從小父母離異,被奶奶撫養長大,讀大學的時候,奶奶摔倒住院,一直是姑姑在照顧,他放假後就往家趕,來到醫院讓姑姑回家休息,他要守在奶奶病床前。
晚上,奶奶臉色露出痛苦的神情,他跑去喊來護士,護士說病人需要解手,讓他幫助一下,他絲毫沒有猶豫,但奶奶拒絕了,怎麼也不肯,一直等第二天天亮,姑姑來了,才解決問題。
他說自己後來理解了奶奶的心情,雖然年紀大了,但還是有羞恥心的,不想讓異性看到自己的身體,哪怕是自己的孫子。
支援的網友認為,不能用平常眼光來看,老人健康最重要。
“沒人弄,難道要讓老人臭掉?這個時候還分什麼男女,公公也是父親。”“這是中華傳統美德的一種,值得讚揚。”“如果不是遇到難處,誰也不會讓兒媳給公公擦身子,一般人真做不到,我們應該理解兒媳。”反對的網友認為,孝敬老人是應該的,但這不是唯一的選擇。
“給父親擦身子,真不該是兒媳做的事,請問兒子呢?”“兒媳畢竟不是親生的,男女有別,做點別的都可以,給公公擦身子還是免了。”“有沒有人關注過老人的心理?老人也許說不出,但他真的願意嗎?而且兒媳的力氣是有限的,最好還是兒子在身邊照顧,給老人翻身也方便。”“很多孝子的名聲,都是自己媳婦付出換來的,兒子上班掙錢,下班呢?完全可以和媳婦一起照顧老人,沒必要讓媳婦一個人照顧。”1、老人也有性別意識;
2、孝順老人不該都推給兒媳。
在這裡,我想站在這位兒媳的立場來說一些心裡話,也許不好聽,但很現實。
很多人認為老人是有性別意識的,但癱瘓在床的老人身上,最基本的需求是舒服。
馬斯洛曾提出“五個層次的需求論”,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愛與被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
這個需求不是固定的,而是會隨著生活變化而調整,比如我們剛踏入社會,剛開始只想在城市站穩腳跟,隨著工作的穩定,會期望在城市有一個自己的家,建立歸屬感。
同樣的道理,站在老人的角度,身體硬朗時希望自己有獨立的生活,這是被尊重的需求,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當身體不能自控時,他的需求也隨之下降,讓自己過得舒服成為底線。
我們常說,不站在特定的角度,就難以理解對方的真實需求,比如同樣是60歲的老人,有退休金和沒有退休金的心理需求是不一樣的,有退休金的人可能會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沒有退休金的老人,更希望兒女能多回家看看自己,讓自己老有所依。
這位兒媳當然也有選擇,讓丈夫回家照顧老人,自己出去工作,照樣可以過得很好。
但她能夠彎下身子,選擇自己留守在老人身邊,是一種對老人的關愛和善良,她認為自己比丈夫更心細,能將老人照顧得更好。
在她心中,早已超越了性別意識,而是把老人當成自己的父親,如果真有分別心,想來她也照顧不下去。
說到這裡,我想起一個小故事。
一個小和尚和師傅下山化緣,途徑一條河,河邊有一個女子在徘徊,師傅讓女子趴在自己背上,揹著她過了河。
走了十幾裡地,小和尚終於憋不住了,問師傅:“你一直讓我們遠離女色,為何要揹著女子過河?”
師傅哈哈大笑:“我早已放下了,你還背在身上呢?”
故事簡短,卻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特殊情況下,不要用世俗的眼光看待問題,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就是修行。
我們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希望每個老人都不孤單,都能被兒女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