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這裡是純㓗心理話,你的心理電臺和情感膠囊館

過年在家,親戚朋友歡聚一堂,吃年夜飯、拜年、聚餐,今年,我們過了一個祥和年。

大人熱鬧,小孩也無比歡樂,孩子們聚在一起的時光總是越玩越帶勁,越玩越離譜。

看著他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小時候。

每逢過年過節,長輩們都忙著招待客人、敘舊、嘮家常,見到小孩也都歡喜得很。

這個時候,鬆散了規矩,模糊了界限,我們大肆嬉鬧,用足了想象力和創造力……

過了許久,到了該散場的時候,爸爸媽媽才過來看我們一眼,不禁驚呼:這些孩子,不看著他們,他們就“拆天拆地”。我們互相吐吐舌頭,做個鬼臉,心裡在等待著那個“不知是要挨一頓罵,還是僥倖逃過”的結果。

那種玩到瘋狂、玩到盡興,最後卻以一頓臭罵收場的滋味,我想一定有人與我一樣,深有體會

今天趁著過節,我想和你聊聊這回事。

本文第一部分:父母會對孩子發火的幾個原因;

第二部分:這七個場合,最好不要責罵你的孩子”。

1、先來說說父母“發火”的幾個原因

只有小孩子才會天真的以為真的是自己做錯了事才惹得爸媽生氣,做了父母的我們,凡是有反省能力的,都明白——

好多次生氣不是因為孩子真的做錯了什麼,而是我們自己控制不住局面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原因:

原因一:父母精力不足

在小暖小一些的時候,有段時間我除了上班就是在帶她,還要做飯做家務,整個人是很疲憊的。

那段時間我明顯感覺到,對於小暖的一些行為,我的容忍度變低了,像一個已經鼓足氣的,很容易就爆炸。

同樣的事情,在我精力充沛的時候,我是不會生氣的,但當我體力不支時,就變得不能忍。

例如她把積木灑了一地沒有收拾,精神好的時候,我會引導她和我一起收拾,培養她愛整潔的習慣,但在自己超負荷的時候看到這幅場面,無名火就上來了。

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蓄水池,每當負面情緒襲來,蓄水池中的水就增加一點。

雖說“為母則剛”,但再堅強也不過是凡人。

我們工作、生活、帶孩子、料理家務,有許許多多需要操心的事。這些事會耗去我們的心力、體力,帶來一些負面情緒,蓄積在心裡的蓄水池中。

如果不及時清空掉負面情緒,蓄水池很快就會積滿負能量,這個時候,只要一點點不愉快,水就要溢位來。

情緒遊離在崩潰邊緣,隨時會炸,孩子也因此受牽連,不得不為我們的壞情緒買單。

有反思就會有改變。這一年我不再要求自己時時刻刻陪伴著小暖,我明白“只有自己狀態好了,才能帶好孩子。”

不知不覺,我對小暖發的“無名火”也少了。

原因二:父母能力不足

與第一種情況不同,有些父母自身能量是很足的,他們精神飽滿、聲音洪亮、行動力強,他們責罵孩子,不是因為自己累了怨了,而是方法不夠。

孩子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導致他們的認知和行為產生變化。

尤其是小的時候,我注意到小暖1到6歲間,至少每半年,認知、情緒、社交、自我意識、行為模式都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對於孩子的不同行為表現,其實都存在合理的解釋和相對有效的應對方法。

例如孩子在兩歲半的叛逆期,你要他”不做“什麼,他就偏要去做,你讓他“不扔東西”,他就會故意扔東西來觀察你的反應。

這個時候家長如果能理解這是孩子階段性的表現,如果懂得行為學“強化”的原理,就會知道,只要無視它,不給予他們任何迴應,這些行為就會慢慢消退,而“制止”反而會強化不良行為,適得其反。

這對於第一次做父母的我們來說,是會措手不及的。

當家長面對這些“特點”時,會被“不可控的”、束手無策的感覺吞沒,當我們沒有好的、更科學的、講道理的方法來處理孩子的狀況時,就更容易產生“收服”他們的念頭。

這時候我們會嚴肅呵斥、懲罰和責罵。

應對這種情況的方法是:更新頭腦中的育兒理念,多讀書,多反思、多嘗試。

身為父母,卻不曾上過任何一門“如何更好地做父母”的課,開車還要考駕照呢,教育一個孩子卻“裸考”,那遲早要翻車的呀。

好在現在獲取資訊很便捷,我們很容易找到好的書籍和資源,哪怕不看《發展心理學》這樣的專業書籍,讀一本育兒書,聽一期育兒課,翻翻育兒類的短影片,也好過一路“盲開”。

原因三:父母情緒不佳

第三種“父母容易對孩子發火”的原因是——當他們自己遇到了糟心事。

尤其是爸爸媽媽之間有了矛盾、媽媽和奶奶之間有了矛盾、爸爸和同事之間有了矛盾時……

這種情況和第一種情況不同之處在於,父母不是單純的精力顧不上,而是內心有許多的不滿和怨恨無處釋放。

媽媽和爸爸吵架了,會不知不覺把情緒遷移到與孩子的相處中,會因為孩子的一點小狀況就說“和你爸一個德行”、”幹啥啥不行“、”怎麼都不讓我省心“等等。

爸爸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難,見到孩子出現”令人不滿“的小狀況時也會將壞情緒遷怒於孩子。

媽媽和奶奶之間的矛盾……就不多說了,電視劇裡已經演的夠多了。

凡此種種,都是父母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和內心投射與孩子的表現聯絡在一起,遷怒於孩子,還振振有詞,導致孩子以為”這一切都是我造成的,都是我的錯,都是我不好。”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會養出一個敏感、脆弱、自尊偏低且不穩定的孩子。

2、七個不責罵孩子的時刻

以上說的三種情況,都取決於父母對“孩子應當作為一個平等、獨立的個體而存在”的認知有多深。

如果父母能夠明白,有些“火”其實是由於自己精力不夠、能力不足和情緒不佳而導致的,與孩子無關;

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孩子是無辜的,不該成為回收父母的情緒的垃圾桶;

有些無名火就不會說發就發了。

如果我們在意中華文化,就會知道,“父母的課”並非沒有,其實,古人早已深諳“父母之道”。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提出“教子七不責”的智慧——即“在七種情況下不責罵孩子?。

哪七種情況呢?

(1) 對眾不責

指父母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要在眾人面前給孩子以尊嚴。

當孩子慢慢長大,他們開始有了自尊心,也開始有了羞愧感。被父母當眾責罰所引起的羞愧感甚至會伴隨一個人的一生。

如果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不照顧孩子的感受,不覺得當眾責罰孩子有什麼壞處,經常這樣做的話,孩子會積讚許多的羞愧感,成為一個不自信、經常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缺乏安全感的人。

有時候在大街上看到被父母當眾責罵、吼叫的孩子,心裡挺心疼的;有時候在人多的場合訓斥了小暖之後,心裡會內疚很久。

我會時常回想這些懊悔自己當眾批評了孩子的場合,這種回想使得我很剋制地提醒自己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2)愧悔不責

如果孩子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後悔了,大人就不要責備孩子了。

中國父母的“嘮叨”是很難改的,即便父母們可能都知道“嘮叨都是耳旁風”。

但是當孩子犯了錯誤之後,我們一定要提醒自己儘量不嘮叨、不責罵。

當孩子做錯了事,他們自己看到了錯誤帶來的結果,心裡自然就知道“這事做不得”。

大人經常覺得小孩子沒有這個覺悟,但其實畏懼”後果“是人之常情,小孩子自然是懂的。

但設想一下,當他們正在為自己釀成的後果而懊悔、反思時,父母不停地在旁邊叨叨叨地訓斥,還一個勁地逼問“你知道錯了嗎?知道錯了嗎?下次還這樣做嗎?”時,那股愧疚和反思就被父母給叨走了。孩子還沒來得及從經驗中吸取教訓呢,所有的注意力就被拉去應對父母的責罰了。

錯失了一個大好的教育良機!

在和小暖相處的過程中,我體會到,當她打碎了一個盤子之後,會有一分鐘左右的沉默時間,

這一分鐘的沉默是非常珍貴的,她在為她造成的“後果”而害怕、後悔及反思。

很多次當她打翻了東西,沉默了一分鐘後,她會自己總結說:“下次這樣拿就不會倒了。”

你品一品,孩子自己總結出的經驗,難道不比教育後的認錯還香嗎?

(3)暮夜不責

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此時責備他,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麼夜不成寐,要麼噩夢連連。

“孩子越晚越精神”是許多父母頭疼的事。到了晚上十點,父母已經累得只想倒頭就睡,一旁的孩子還在又唱又跳,要你陪玩要你念繪本要你講故事……

這時候,體力不支的父母實在hold不住精力旺盛的孩子,不吼一下是不會睡的了,於是一場鬧劇拉開了序幕……

孩子淚痕未乾漸入夢鄉,父母為剛才又沒控制住自己而心生愧疚。

明白暮夜不責這個道理後,我會盡力讓小暖每晚都帶著壞心情入睡。如果當天有什麼不愉快的事,我會向她解釋或道歉。

我們在睡前靠“吼‘一頓來讓孩子睡著,其實是偷懶,因為我們沒有耐心試著用其他的方法去引導他入睡。而當你有心的時候,孩子慢慢就會養成好的入睡習慣。

(4)飲食不責

正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這個時候責備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脾胃虛弱。

一邊哭一邊吃飯,不僅容易脾胃虛弱,抽泣的時候還容易把食物顆粒嗆入氣管,十分危險。

(5)歡慶不責

這就是我們一開始提到的過年情形,孩子正玩得歡樂呢,由於大人看不下去而被當頭棒喝。

那種感受我記憶猶新,今天在黃帝內經中找到了解釋。

古之賢者認為: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人高興時,經脈處於暢通的狀態,如果孩子忽然被責備,經脈就會立馬憋住,對孩子的身體傷害很大。

(6)悲憂不責

孩子哭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孩子悲傷哭泣餓時候責備他,他一句道理也不會聽進去的。這個時候,他們只能從你的話語間聽到你的不愛、不接納、不包容、你的嫌棄和你的趾高氣昂。

在孩子難過哭泣的時候,陪伴他,而不責備他,這才叫“心疼”。

(7)疾病不責

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生病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有療效。

這一點中國父母通常都是最最做得到的,無須多言啦。

好啦,今天的文章比較長,過節還在閱讀的你是如此閃閃發光,我似乎看到:有一個孩子即將因為你的認知改變而得到關愛。

祝願假期愉快!

我們,下期再見。

7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作為丈夫,對妻子最大的傷害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