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被父母忽視的感覺,也許是自己的感受,或與別人比較得出的結論。這是一種缺愛的感受,是與父母產生隔閡的原因,這種感受的結果是自卑,是缺乏愛的孤獨感,會產生心裡欠缺力量的表現。可是,事實不一定是那樣,這是感受與認知的問題,但感受卻是那麼真實的存在著。

也許有的人會在人生的某一階段。因為一些事產生這種感受,這種感受也許會在父母的某些舉動後消失,讓我們發覺自己誤會了父母,這都是有可能的。

不是帶著愛,帶著祝福來到世間的孩子,會自輕自賤自己,因為被父母忽視或者被看作負累,成為讓父母受苦受累的存在。這不是他們來到這個世間的目的,他們心裡是委屈的。因為沒有人願意認可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出生是建立在讓別人受苦受累的基礎上的。

這種感受大部分來自父母負面的抱怨、訴苦,或者以此來要挾的話語,或者父母對子女疏於關心,冷漠的態度。父母的這些表現和話語,讓他們的孩子感覺很受傷,因而疏遠冷淡與父母的關係。因為他們心裡深感痛苦,他們就像是帶著罪過出生的一樣,而那罪過是父母強加給他們的。

誰撫養孩子不苦,不累,也許都是有犧牲、有付出的,只是有的人有多餘的精力或愛給子女,有的人沒有餘愛給子女。沒有餘愛的人,把撫養孩子遭受的苦累記在心裡,自覺不自覺地把情緒發洩到孩子的身上。他們覺得因為撫養子女讓自己受苦累,就該讓子女承擔讓他們受累的罪過。接收到這種訊號的子女,自然是委屈和自卑,內心缺愛,並帶著對父母的愧疚,產生自己存在的無價值無意義感。

相反的,父母無條件的喜悅付出,子女自然能感受到父母無私的愛。他們自覺自己的存在是開心與喜悅,他們的內心是美好的、自信的、有存在感的。因為被愛包圍長大,自然是身心健康,能量充沛,而且會把這份愛延續下去,身心都是平衡的。相信世間歌頌的父母的偉大與無私,就是說的這類父母。

可是有正面就有背面,那些消極的把子女看成累贅的家長,他們真的沒有給孩子傳遞那種無私的愛。因為在他們身上,本身就是匱乏愛的狀態,他們沒有多餘愛給自己的孩子、給別人,這是問題的根源。因為沒有愛,所以沒有力量無私奉獻,更加覺得撫養孩子或者付出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他們就這樣帶著抱怨與不滿,咬牙堅持著把孩子養大。

她們的孩子繼承了她們愛的匱乏,也不會回饋給父母太多。因為父母是什麼態度與付出,她的子女都是能夠感受到的。他們把自己的付出記在心裡的小本本上,一直都在持續要帳中的狀態,小的時候給予匱乏,抱怨嘮叨,長大了就變成壓榨,或者總拿自己的付出說事,要求子女一定孝順自己,不孝順就拿自己的付出來要挾。

命運是如此的殘酷與真實,子隨父命,女隨母命,這像是逃不出的魔咒,特別是計較的父母養出計較的子女,他們的吝嗇也會體現到子女的身上,因為因果總是那麼自然的存在著,想跳脫非常困難。其實並不是家庭貧困就代表吝嗇,而是父母的表達代表了一切。捨得無條件給予,全心全意付出的父母,一定也會收穫子女滿滿的回饋。從小就與子女劃清界限,吝嗇給予的父母,自然也會受到子女的隔閡與匱乏的回報。

沒有得到充分愛的給予的孩子很自卑,他們無法忽略父母的忽視和不在乎,他們心裡會產生一種存在的無意義感,挫敗感。因為父母視他們為累贅,父母捨不得給他們付出。這是一種傳遞出的情感,跟家庭條件無關。比如有的父母給孩子花錢心疼,給自己卻大方;用自己的物質條件給予作為威脅,要挾孩子尊重自己;對子女的要求漠視,漠不關心的態度。

有的家庭條件差的父母,也能傳遞出完全的愛,無條件的付出,對子女的喜愛重視。凡是能感受父母無私的愛的子女都是幸福的,他們不論今後物質條件如何,人格都會是自信健康的,因為他們心裡獲得過愛,也會有多餘的愛付出給別人。

得不到父母愛的光輝庇護的孩子,早早就與父母產生了心理上的隔閡。人總是這樣,得不到就隔開,疏遠,冷淡那份情感,然後在心裡默默傷心。因為他們知道:這是爭取不來的東西,是心靈上的缺失。他們在心裡一次次確認了父母不愛自己,自己是他們的奴隸,受制他們,沒有自由,他們的愛是有條件的,他們吝嗇對自己的付出。

缺愛的子女會從外面找一些愛,為了要被愛的體驗,他們也許人生坎坷,挫折重重;缺愛的他們,心裡也缺乏愛別人的力量,因為他自己都是缺少愛的狀態。

缺少愛的孩子心裡沒有愛的加持,心裡缺乏能量來源,沒有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甚至墮落自己。覺得自己的存在與付出都沒有意義,沒有變更好的動力。因為他們的存在從來沒有被父母肯定、重視過。他們迎合別人,不夠自信,為了讓別人給予自己關愛,他們放低自己。他們心裡害怕的事情特別多,因為時不時會覺得自己是個孤單的人,父母都不是和自己一起的,因為心沒有在一起,父母做的許多事都讓他們覺得失望,傷心。

6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守護著內心的歲月靜好去傾聽所有的慢慢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