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語叫:“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婚姻的紐帶,不是孩子,也不是金錢,而是關於精神的共同成長,在最無助和軟弱時,有他托起你的下巴,扳直你脊樑,令你堅強,並陪伴在你左右,和你共同承受著命運的安排。
那時候的你們之間,除了有愛,還有肝膽相照的義氣,不離不棄的默契,以及刻骨銘心的恩情,這就是夫妻。
劇照
從古至今,男女到了適婚年齡,組建自己幸福的小家庭,是人之常情,也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人生大事之一。只是現代社會更加提倡“晚婚晚育”,而在古代社會,女子結婚年齡會偏小而已。
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男女結婚都非常注重儀式感,那些自古就形成的成婚習俗比之現代,會有著更加嚴格的“規矩”。
結婚為何會有著這麼多“規矩”?
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隻有這樣才能顯得非常尊重和重視女方,就算是現代崇尚自由婚姻思想的西方思想,也不例外。
在我國傳統婚姻禮俗中,新娘嫁人稱為“出門”,嫁到男方家稱為“進門”,這是最重要的儀式。而在進門之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儀式,那就是“回門”,指的是夫妻二人在結婚三天之後,女方必須帶著新婚丈夫回一趟孃家。這樣,這場婚姻才算完整。
可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何還會安排一個“回門”?
其實,這裡麵包含著古人無盡的智慧在裡面:
古代莊嚴的婚姻
婚姻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無比莊重,只是現代人思想開放。但在古代,只要兩人經過正式禮儀結婚過後,不管幸福苦難,基本就是一輩子的事情。不像現代社會,大難臨頭各自飛的人大有人在。
因此,古人的婚姻思想非常傳統,人生大事一定要按照規矩來,正所謂“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詩經》中也記載,“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從這些都可以看出,古代年輕人結婚,他們一切都會聽從父母的安排,主動權不在自己手中。
因此,當結完婚,有些事情就必須要回孃家才能完成:
和父母正式告別、感恩雙親三天後回門,女兒女婿要帶禮物回孃家,孃家也要準備豐盛美食招待女兒女婿,這裡麵包含的意思就是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來做一個答謝;以及父母對女兒的美好祝福等。
最主要的是,從這一刻開始,女兒再回來就算是“客人”的身份,這也算是一種告別儀式。
同時新郎拿著雙數禮物“回門”,也顯示對岳父岳母的一種尊重。
讓新郎、新娘休息一下古代不比現代,新郎新娘結婚之前可能都互不相識,只是透過媒婆傳達資訊,促成此事。只有到了結婚當晚,洞房花燭揭開紅蓋頭時,才算是彼此第一次見面。
再加上古時女子結婚年紀都偏小,很多事情都不太懂,大人們有些事情也不好明說,於是便想出“回門”的方法來,讓兩個年輕人休息一下,恢復身子元氣。
還有就是趁著新娘回孃家的機會,孃家人也好打聽新娘嫁過去的狀況,順便傳授一些閨房經驗等。
結語:
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以及時間的推移,現代社會有的地方已經將回門時間做了些改動,但這些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回門這條規矩一直都還傳承著沒有變就行了,畢竟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