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時候在老家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過冬空,過年窮,七月十四沒老公”,按照字面理解,意思就是已經出嫁的女兒,平時回孃家沒什麼講究,但冬至、除夕、七月十四這三天,出嫁女是不可以回孃家住的,因為寓意不好。其實這些老規矩,都是源自一些傳說,本意並非如此,但傳著傳著,就成了一些風俗。這些“不可為”的風俗還真不少,但是隨著科技的發達,生活的改變,有很多風俗慢慢地發生了改變。
回孃家
1,只要自己夠努力,就不存在過冬空,過年窮我有位朋友,孃家離得很近,夫家離得遠且交通不方便,所以自從她結婚之後,除了七月十四,其他時節都是在孃家過的。她剛結婚的頭幾年,生活不算如意,她說反正我們也不富有,再窮也不會比現在還窮,所以去我媽媽家過節完全沒壓力。這一年年過去,夫妻倆憑著自己的努力,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以事實證明回孃家過冬至、過年完全對丈夫、對家庭沒有影響。
有很多遠嫁的女兒,就因為除夕不在孃家住的這個風俗,哪怕趕在年前回了老家,也只能住在酒店裡,等到年初一或初二再住回孃家。
回孃家過年
至於“七月十四沒老公”,在我剛上初中時,班上有位男同學給我們講過一個與這個風俗有關的笑話:他們村上有個女人跟丈夫感情不好,所以專門挑冬至、過年、七月十四這三天回孃家,結果丈夫不僅活得好好的,而且每年還掙了不少錢回家,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打臉”。但是正常情況下女人有哪個不在乎自己丈夫的生死問題呢?所以為了避忌,一般人還是保留了七月十四回孃家住的風俗。
回孃家
3,簡化了的拜年形式很多地方年初二要回孃家,可是如果婆婆回了孃家,兒媳又回了孃家,那麼姑姑回孃家誰來招待?有不少家庭曾因初二誰回孃家產生過矛盾,但現在卻越來越少這樣的矛盾了。現在的生活節奏相當快,很多人的春節假期前後也就一星期左右,如果再按照以前的方式一家一戶地給親戚拜年,僅僅幾天時間是不夠的,所以人們又簡化了拜年的方式。遠房親戚一般不互相拜年,只有很親近或者關係特別好的親戚會互相拜年,並且都提前約好。如果家裡有個兄弟姐妹,都是約好同一天去舅舅家拜年。還有以前的風俗是舅舅到姐姐家拜年要過了正月十五,現在的正月十五大家很可能已經在上班了,所以為了保持彼此的親近與友好往來,大家都默默改變了想法,舅舅也會主動去姐妹家拜年。只要親情不變,拜年的形式如何,都不重要。
拜年
4,南方人過年不僅有年糕,也會有餃子小時候看春晚總有個疑惑解不開,為什麼電視裡的人都說過年要吃餃子,可是作為南方人的我,在父親沒從部隊轉業回來的時候,連餃子長什麼樣都沒見過,更別說吃了。南方人過年,會吃年糕、發糕,寓意步步高昇或升官發財。慢慢地,現在南方人過年也會包餃子,但南方的餃子與北方餃子還不一樣,他們更喜歡吃煎餃,用香芋作餡,外皮又香又脆,內餡芋香常濃郁。小時候的我不喜歡吃麵條,但我的孩子現在喜歡吃麵條、水餃、包子、饅頭等麵食,包括過年的時候也會讓我包餃子。
過年包餃子
生活在改變,過年的風俗也在發生變化,但不管怎麼變,過年想回家的那顆迫切的心總是不會改變。沒回家之前想家,回家幾天後可能會覺得安靜,但是當踏上回城之路時卻又那樣的萬般不捨。這就是家,雖然沒有大城市的喧譁與繁華,但有父母長輩的牽掛,有兄弟姐妹的情誼,所以每年我們都會想回家看看。今年,你回家過年了嗎?有沒有發現一些風俗在悄悄地發生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