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總是被灌輸“要聽話”、“要乖”。
誠然,小時候的我們,智力尚未成熟,所以我們需要把父母、老師的話“奉為圭臬”,甚至當作“聖旨”來聽從。
那些不聽話、經常搗蛋的孩子,往往不被父母、老師所認可。
可是長大後,我們會發現,小時候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性格隨和,到了公司,也是乖乖地聽從領導的話。
他們往往是公司裡最守規矩的人,但他們也經常是最沒有存在感的人。
他們往往難以做出巨大的成就,也很少出錯。
吃虧的事情,總是會落到他們頭上。
他們最擅長的,就是忍氣吞聲。他們不明白,他們從小到大遵守規則,為何卻過不好這一生?
而那些小時候調皮搗蛋的孩子,長大後,在公司裡雖然會小錯不斷,但他們卻能夠做出令人豔羨的成績。
他們敢於爭取屬於自己的權利,很少會默默地吞下苦果。
他們善於與人交流,會來事,是眾人的開心果,受到眾人的喜歡。
為何會有如此差別呢?
答案在於,獨立思考的能力。
對於孩子來說,聽話不一定就是好事。
因為,越聽話,就越會扼殺掉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越容易用別人的思想,來壓制自己思想的產生。
那些不聽話的孩子,他們雖然會犯錯,但是他們有著屬於自己的思維。
等到他們長大後,思維成熟了,他們就會用自己的大腦去判斷事物,而非被世俗的成見所控制,做出世俗認為“對”的事情。
所以,有時候,最重要的,不是對錯,而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需要大量地讀書、大量地去見識別人的優秀思想。唯有如此,我們的思維才能被啟發,才能點燃沉睡的大腦。
如果我們只顧自己思考,卻不去聽取、借鑑別人的觀點,我們的思想就容易流於淺薄、狹隘。
但是,讀書不應該迷信大師。
大師,也不希望我們迷信他們。
真正的大師,他們要的,不是認可,而是希望讀者能夠透過閱讀他們的作品,更加深入地認識讀者自己。
事實上,如果我們讀書的時候,不假思索地接受書中的觀點,而不去帶著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思維去批判地接受,那麼,我們看似同意了書中的觀點,實質上,我們並沒有同意。
為什麼這麼說呢?
同意的前提,是讀懂了。不假思索地同意,就說明並沒有讀懂,談何同意呢?
事實上,有時候你在反對書中的觀點,反而說明,你讀懂了。
對於大師的作品,不假思索的同意,不如深入思考的反對。
我們讀書的目的,不是用大師的思想,來代替我們的思想,而是用大師的思想,來啟發我們的思維。
大師的思想再優秀,也不屬於我們。我們的思想雖然不夠卓越,但是深深紮根於我們的血液之中,對於我們的人生有著重大的意義。
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快速成長“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可是對於我們來說,比“吃虧”更可怕的,是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個人,如果是經過自己深思熟慮做出的決定,那麼,即使事實證明,他的決定是錯誤的,那麼,也是值得的;
一個人,如果放棄自己的思維,聽從別人的決定,那麼,即使事實證明,別人的決定是正確的,那麼,也是不值得的。
為何這麼說呢?
一個人經過自己的思考,即使是做出了錯誤的決定,付出了代價,但是,他可以從中學到東西,令自己更加成熟,他也是自由的,是完全擁有自我的;
一個人放棄了自己的思考,聽從別人的決定,即使決定正確,獲得了好處,但是對於他來說,又有什麼益處呢?
當他遇到同樣的問題,還是不會解決,還是需要依賴別人。
事事遵循別人的決定,那麼,自己的大腦,也就形同虛設了。
“人是一棵會思想的蘆葦。”
一個人真正的價值,在於他的思想,如果把思想的權力,交付給其他人,那麼,人又如何說,自己曾經活過呢?
“我思故我在。”
我們可以懷疑一切的存在,那麼,我們能確定自己存在嗎?
答案是可以確定。因為當我們在思考的時候,就證明我們是存在的。
人的思考能力,有高低之別。
但是,即使我們的思維淺薄,也不能放棄本屬於我們、打著我們自身烙印的思維,因為,這獨特的思維,才是我們存在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