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裡側是已知的,圓圈外側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芝諾曾講過一個“知識圓圈說”的故事。
他的一個學生問題之一:“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麼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
芝諾順手在桌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並指著這兩個圓圈說:
“大圓圈的面積是我的知識,小圓圈的面積是你們的知識。我的知識比你們多。這兩個圓圈的外面就是你們和我無知的部分。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長,因此,我接觸的無知的範圍也比你們多。這就是我為什麼常常會懷疑自己的原因。”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有了一定的知識,接觸和思考的問題越多,就越覺得有許多問題不明白,因而就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相反,一個人缺乏直接,發現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低,就越感覺自己的知識充足。
那認識到這一點,這裡頭隱含了兩個關於我們成長的關鍵點,一個是如何提高發現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一個是接觸和思考更多的問題,提高自身的認知。
而且第一點往往更重要,不然缺少發現的眼睛和思維的頭腦,很多東西就會悄悄溜走。
這就需要我有一雙發現的眼睛,隨時隨地去觀察周身的事情和人。就像林黛玉初入賈府時,處處留心,時時在意。這樣你就能成為一個有心人,提高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接觸和思考更多的問題,在慢慢積累和接觸的過程中,你自然就能思考更多的問題,進而提高自身的認知。
發現自己的無知正是有知的表現,而驕傲自滿多半出自自己的無知。莊子曾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人出於本性的求知是為知而知、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動,不服從任何物業利益和外在目的,是最自由的學問。透過不斷的求知,外界的資訊我們瞭解得越來越多,也是為了更好地預見。
柏拉圖曾用洞穴裡的囚徒來比喻群眾,對他們來說,真理是刺眼的,只能永遠活在無知的洞穴裡。
而我們,只有不斷求知擴大邊界,熟悉規則且有能力去平衡控制身邊的一切。不能只是腳下看路,更需要仰望天空的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