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歲月的風霜和年輕時候的打拼,普通的三四線城市六零後父母擁有了至少一套以上的房產,並且受到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只生育一個子女,除非是少數民族地區享有二孩政策。再往前推的老一輩父母主要考慮孩子們吃飽穿暖,而她們卻考慮要讓子女成才,自己的付出和投資有所回報,她們組成了“焦慮父母的第一代”,從考慮報什麼興趣班輔導班,到孩子要上什麼大學,她們的焦慮似乎從沒有中斷。
孩子成年之後,開始焦慮孩子的工作,婚姻和生育問題。她們不像老一輩父母一般順其自然,她們想盡辦法要讓自己的那根獨苗必須成才,自己臉上好帶光。如果你不結婚,你就等著被逼婚吧;如果你不生孩子,她們天天嚷著要隔壁家老張前幾年就帶上孫子。六零後父母對這個社會的犧牲很大,在過去幾十年裡,社會的基建多多少少都有他們參與的身影,他們的年代充滿了奮鬥的味道,他們的年代充滿了機遇。因此,他們總是顯得有點咄咄逼人,其實這是時代在他們身上的烙印。
那麼在三四線城市打拼的是怎麼樣的年輕人呢?大多數出生在縣城或是周邊的城鎮的一些年輕人。因為掌握著社會資源的六零後,感覺這群人更加踏實能吃苦,思想也更與他們趨近。而在城市出生的年輕人,經常被認為想法很多吃不了苦。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更願意把手中的接力棒傳遞給他們認為能吃苦思想踏實的人。基於生活在三四線城市人們的認知侷限,一種認知上的誤區,或者說是依靠感覺行事,耽誤了很多年輕人,一些年輕人也因此流向更高更廣的平臺。
到最後,看似平靜的三四線城市裡,六零後父母不得不面對更多的焦慮。子女流向了一二線城市或國外,必然長期不在身邊,今後的養老也成了問題,在養老體系不夠完善的三四線城市,他們開始考慮和自己的兄妹抱團養老,他們心裡多多少少有一些擔憂,奮鬥了一輩子的他們,面對年老的問題也會繼續焦慮,他們人生中最不可取代的一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