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Story of Yang Ge」
01 結緣法國楊戈是個地道的北京姑娘,說話乾脆又利落,絲毫不含糊。
性格使然,她也愛玩飛鏢,可能喜歡的是瞄準靶心的那一刻。
她的人生一直按照她自己既定的目標行進著,直到來了法國......
大學剛畢業那會,楊戈給自己的人生設定是要做個女強人,她想進入社會工作,在大機構或者大學裡教書。
社會學專業畢業的她做的第一份工作是進入一所職高做社會學偏心理學的老師。她回憶當時的這份工作感覺特別有意義,因為是幫助青春期的孩子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工作雖然有意義但是楊戈還是覺得缺了點什麼,想起了以前的老師曾提到過法國的社會學特別先進,於是就想出國鍍個金。
就這樣在十七年前的二月,楊戈揹著行囊就來到了法國和西班牙邊境的一座靠海的小城市,愉快地度過了三個月的語言學習的時光。
同一年的秋季,她就被索邦大學的社會學錄取了。
02 巴黎好時光回憶起大學的時光,楊戈說那是金燦燦的歲月。她泡在書裡,不管看得懂看不懂都拿著看,在圖書館一坐就是一整天。
我記得有那種你需要帶手套翻的老書,那個紙真的就是很脆薄,然後你要帶手套翻,我覺得這種感覺很有意思。看懂了沒有,然後或者說你記下來沒有,印象不深,但是這種翻書的感覺你印象很深,你就覺得是現代和古代的一種對話。
楊戈求學的索邦一大毗鄰巴黎著名的雙叟咖啡館和花神咖啡館,這兩間咖啡館曾是文人墨客們暢談之地,像海明威,加繆,薩特都是這兩家咖啡館的常客。
楊戈就浸潤這樣的環境下,啃著三明治,讀著書,時不時地抬頭望著路過的人們,被知識浸潤的她把自己活成了太陽,每天都精神飽滿,神采奕奕。
楊戈碩士畢業的論文寫的是中法青少年在家庭地位中的比較,順利答辯完之後本該回國的她覺得還沒有學夠,於是申請了博士繼續深造社會學。
在法國的日子就這樣有規律地一天又一天地過去了,除了寫論文的時候和所有人一樣會焦慮,其他日子都過得挺開心的。她還會時不時地教授當地人中文賺取一些基本的生活費,除了論文之外,再無別的煩惱。
當時透過我去教中文的收入是完全可以把我的生活保證的。當時是那麼想的,但是沒有想到以後或者是過去,就完全沒有想過。因為我當時沒有結婚生子這個人設,我就覺得我自己生活有收入,然後供我去學習,這是個特別美的事情。你完全不會覺得很無聊,而且你覺得任何事情都是未知的。
楊戈當時的論文已經完成了百分之七八十了,還得繼續做修改。但是楊戈越寫越覺得自己當時的關注點發生了變化。原本她的研究課題是中法青少年家庭中自主性與其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論文寫作的後期她的關注點都落在了老齡化的問題上。
正當她一籌莫展之際,一個人的出現完全改變了楊戈的人生計劃和她對自己的價值設定。
楊戈的先生是她教中文的學生,一來二往就熟了,茫茫人海中他倆卻都有著愛玩飛鏢的興趣。
於是便相約在巴黎各大咖啡廳比試技能,結下了革命般的友誼。
後來倆人的故事也發展得格外地迅速,在確定戀愛關係三個月後就閃婚了。
楊戈每次做決定的時候如同拾起飛鏢的那刻,屏氣凝神、瞄準、十倍聚焦,然後像鐳射一樣定位在她認為重要的事情上。她做任何大決定都如同她玩飛鏢那樣,所有的動作都是一氣呵成,從來不會有過多的猶豫。
03 生活聚焦當時楊戈的論文還要進行修改和答辯,但她覺得自己關注的點已經變了,於是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快要到手的博士學位,而是改修了另一個偏職業技能方向的碩士,完成了老齡化這個社會問題的研究。
我先生問我為什麼要放棄(博士),我說這個現在不是我關心的重點了,我就放棄了。而且我一點都沒有後悔,也不覺得可惜。就是我跟誰說這件事情誰都覺得為什麼,我當時就這麼想的,我準備跟他生活在一起了,然後這個論文對於我來講已經不是我的重點了,我就把它放棄了,我又找了一個新的重點,我就把它放棄了。
自那之後楊戈就被捲入了自己人生劇情的快進版:兩年辦了三次婚禮,有中式的,有馬車城堡夢幻式的。
小家庭建立之後,又忙不迭地添丁,五年抱了三個孩子。
等她再回過神來的時候,最小的孩子都已經四歲了。
所有我認可的價值都是在社會上的,但是我如何在家庭中去體現這個價值?我沒有做這個準備,說實話一點兒沒有。
幾乎所有的現代女性都會面臨兩種身份的困擾,尤其是在初期在家庭身份要全情投入出演之際,外界似乎又要你也能體現社會價值的時候,很少有人能不焦慮。
楊戈說現代女性的壓力來自三個方面:家庭,社會和自身。
而她自己選擇了主動放棄,抓住了那個時間段裡她認為最重要的事情。
老大兩歲的時候我生了老二,老二兩歲的時候我生了老三,他們在每個年齡段對於媽媽的需求,對於家庭的需求,還有對於這個新來的這個小朋友的接納程度,你都是要去照顧的。我覺得這些東西都是需要我投入精力的,所以我們沒有再把多餘的精力放到工作上面。可能有的人可以雲淡風輕地處理工作和家庭,但是我覺得我做不到,那樣會對於我來講會有壓力。所以我不願意有太多的壓力承在身體中,對身體不好,所以我就放棄了。從來不會用犧牲這個詞,我覺得是我自己的選擇。
04 價值困惑雖然楊戈主動選擇專注於家庭教育,但是她也焦慮過。當評判的標準全都對照著社會價值來衡量的時候,對於女性而言很難躲過這份對於自身價值的思考。
因為大家都看到這個花是成果,這個花很漂亮,所有的風光都是在這朵花上。可是下面是誰陪的土?誰育的苗?誰栽種的?誰灌的水?(人們覺得)無所謂。
楊戈的三個孩子
05 創造幸福感於是她就創辦了一箇中法交流的協會,想讓居住在她周圍的華人們能夠凝聚在一起,相互支援。
楊戈說有了凝聚力才能有歸屬感,有了歸屬感才會獲得幸福感。
每年春節的時候是楊戈最為忙碌的時刻,因為她不僅要帶著自己的小家營造節日的氣氛,還要走進孩子們的學校去給當地的孩子們普及中國的節日文化和傳統,她有時還會組織她家附近的華人們聚攏到一起過年。
18年的時候,楊戈組織了一場過年的活動,來了五十多個家庭,一百六十多位賓客。平時大家如同散落在各地的繁星,透過楊戈的組織大家聚到了一起,散發出了溫暖的光芒。那一年的年味不僅濃,而且還很暖。
孩子是生活在這種多文化家庭當中的,他/她是不一樣的。我們自己的先生也是不一樣的,因為他現在的家庭是中法了,所以他也需要這種凝聚力,他也需要這種傾訴,他也需要這種歸屬感。同樣媽媽也是,我們不是那種中中家庭,也不是那種在法國家庭當中,我們這種家庭其實是獨特的,它的這種傾訴的需求,或者是它的這種被需要的這種需求,從哪兒來?我們透過一個什麼渠道讓大家去傾訴一下?其實這個時候的溝通是很重要的,然後我就跟另外一個朋友說,要不然我們搞一個協會?這個協會就是為了讓大家有凝聚力,然後提升幸福感、滿足感。
今年是楊戈走入學校的第五年,她給孩子們分享了中國的春節和一些中國文化的相關的知識,她每年會根據各個年級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不一樣的分享主題。
你會發現小朋友眼中是沒有任何偏見的,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偏見,然後所謂的這些評判都是外部給他的,這個外部就是說家長、學校、社會,那我就想著說我可以怎麼做,可以讓小朋友在萌芽的時候就沒有這種偏見,或者是說他能瞭解的更多一些。
2021年楊戈在學校的分享
往年為孩子們準備的春節材料包
其實,像楊戈一樣,還有很多華人媽媽們透過走進學校的方式讓當地的孩子們親自體會什麼是中國的東西,透過刺激孩子們的感官,比如包餃子,做元宵,寫毛筆,舞龍等等這樣的活動,讓遙遠的中國在當地孩子們的心中變得具象,當下次外界有關於中國的資訊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就會有一個對照的東西,而不只是被動地接受。
等最小的孩子再稍微大一點後,楊戈便可脫身去繼續去學自己喜歡的東西,去做自己喜歡的研究。
2019年楊戈一家於北海公園,結婚時就是在北海的仿膳飯店,走的就是這條路,八年後帶著三個孩子又走了一遍
她笑著說自己過去的十年像是一個園丁,一直在培土、澆灌。她用心地呵護,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時間。
三個孩子在幫忙農活
她相信種子一旦破土而出後,他們會勢如破竹便不再太需要她去操心了。
因為她培育的土壤已經給了這些”種子“最好的滋養,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幻,這些種子可以藉著土壤的力量去開出最像自己的那朵花。
這朵花的背後都有一位篤信時間的園丁。
作者按什麼才是最好的人生呢?
楊戈常笑著說自己有抓大放小的能力,她殊不知這背後其實有著人生的大智慧。
你踩對了人生關鍵的幾個點,你的人生其實還是可以相對而言被自己所掌控的。如何踩對點呢?
你得向內找,不停地向內找。你不一定能一下子找到答案,也不一定這個答案就是正確的,但是你每向內走的一步都是更靠近你最真實的自己。外顯的東西大家都能看到,但是你的內心不一定能夠承受這份炫麗,當你抵達了所謂的高峰,和向內的自己並不匹配的時候,你的人生其實並沒有辦法保持平衡。
楊戈說回望這十年,她覺得自己經歷了萬事都想拔頭籌認為自己“不是一般人”到認可“自己就是個普通人”的過程。
從沒緩過神來到焦慮不服再到臣服和現在充盈,她每一天都活得明明白白。
楊戈的手藝
好好吃飯的人生哲學:凡人雖小,卻如同一滴水、一點星火、一片雪花、一份信念那樣,微小卻有能量。
只此一次的人生,可以有哪些不一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