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聖賢曾說:“放下,就會自在”,人這一生,短暫而又漫長,若只是一味的計較自己得到什麼,失去什麼,
就只會作繭自縛,讓自己在得失中輾轉反側,心也會一直患得患失,失去了原有的一派天真。
佛家旨讓人們放下,放下滿身疲憊,放下心中困擾,放下一身執著,迴歸到嬰兒般的狀態,無憂無慮,無煩無擾,乾乾淨淨。
一個人若是沒有了得失心,心情自然也就很舒暢,不會患得患失。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是同樣的道理,當局者之所以迷,是因為他們有所求,過分在意結果,所以就不能以一種冷靜清明的心態來縱觀全域性。
反觀旁觀者,他們並非局中者,局中之人所在意的得失也與他無關,所以他能更清楚的看到問題的本質,對結果也能洞察幾分。
現實中,很多人太注重得失,無法洞察事物的本質,因此帶來很多的困擾,
故此,一代大家曾國藩給出的解決方法很是簡單:
只有我們不計較得失,將結果擱置一邊,只是著眼於我能做的,我該做的,我有把握能做好的事情,自然就能少一分浮躁與急靜,在慌亂中也能找到自己的步調,從容自若的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事務。
得失不計,知足惜福,如此便能看到身體的美好,只有心態舒暢豁達了,一朵小紅花也會綻放出驚人的風采,
放下的同時也是在給自己的內心空出更多的空位,只待更多的美好來填補內心的空位。
用得失心來處事,則是在百花深處亦是聞得撲鼻惡臭,
用平常心來處事,則是在隆冬凜風中也能找到一處春暖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