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我們,都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如何在有限的自己與無限的知識之間找到平衡點。
原因有二:一,知識正在成倍爆炸性地增長,人類當前的知識總量已經大到讓任何一個人,用任何一種方式,窮其一生都無法全部消化哪怕是單一門類的知識;二,知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們的時間、精力、腦力是有限的,這讓我們無法即得到知識的廣度,又得到知識的深入,怎麼辦?
這裡推薦一種解決方案:方向未定,追求知識的廣度,放棄知識的深度;定方向後,追求知識的深度,放棄知識的廣度。這裡的方向,可以是臨時探索的方向、職業規劃的方向,也可以是人生規劃的方向。
一、知識的廣度能幫我們找到合適的方向
我們所有的有效行動,都建立在一個基礎上,就是對現實的瞭解。但現實太複雜,我們不可能用一個角度的理論就能洞察整個世界,怎麼辦?追求知識的廣度。
深入、系統地學習一門知識,很重要,也是立身之本,但有個前提,那就是定好方向。未定方向時,胡亂專研是相當不可取的行為。一方面,我們沒動力深入專研,每個領域的知識量都很大,而且新知識會不斷地湧現,沒有興趣、需求的支撐,我們很難深入學習;另一方面,我們沒時間廣度專研,用莊子的一句話“吾生也有涯,而知識也無涯,已有涯隨無涯,殆矣!”,人這一輩子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時間、精力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只會弄得自己筋疲力盡。
我們發現,工作中能做出業績的人,都是能夠快速瞭解一個新領域,補充自己對世界的理解,迅速去嘗試、去行動,在行動中試錯,在反饋中迭代,而不是先系統學習再動手。
定方向之前,我們對待知識的方式,可以採用“先上車,後買票”的思維,先廣博地吸收知識,讓自己儘可能多的瞭解現實世界,才能更好地選定方向。
二、知識的深度,才能正確運用知識
當代,各種知識氾濫得廉價易得,卻帶來了人們從未有過的無所適從和判斷力下降,為何,沒有將知識內化成能力。學習知識不為博學,只為真知!
當我們定了方向之後,那就需要我們用有限的時間、精力、腦力去攻破這個方向所需的知識,並運用所學知識,抵達目標。
然而,知識運用得當與否,可能會導致成功與失敗的不同結果。而其間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人們是否真正掌握知識所蘊藏和承載的規律、思維、精神,從而實現對知識的正確運用,進而能力善成。這就要求我們深度地掌握知識,掌握知識的道(精神)、法(思維、規則)、術、器,才能正確地應用知識,達到目標。
如果定了方向,仍然追求知識的廣博,那麼難免會拘泥於文字和表述,死記硬背,胡引亂套,無視知識的適用邊界與條件,違背知識背後所隱藏的規律,這樣的人只會越學越糊塗,更不用說達成自己的目標了。相反,追求知識真知,博學自然就會到來。
三、獨立思考,才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知識要轉化為能力,離不開知識的結構化、獨立思考及隨後的實踐驗證和提升。
獨立思考,讓知識經過深思拷問,才能將其轉化為真知、力量。會讀書的人,會將知識中的一切當成思想實驗的材料,在讀的過程中,深度研究、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從不輕易接受和否定書中的觀點,而是會讓自己充分理解、批判吸收知識,然後融會貫通,掌握知識中蘊含的深層智慧,從而讓自己能夠得心應手地運用知識。
獨立思考,才能讓所學的知識形成一個連貫的系統。未經獨立思考的博學多識,還不如經過深刻思考地吸收的真知灼見。未經獨立思考的博學多識會使人變得更愚蠢麻木,因為很多書籍本無益處,只有經過深思熟慮的真知灼見才能成為見識、能力。而且,也只有那些經過獨立思考驗證的知識,才能融入我們的思想,成為我們思維體系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未定方向時,我們需要追求知識的廣度,透過全面瞭解真實世界,幫我們更好地找到方向;定好方向之後,我們需要追求知識的深度,透過獨立思考,將知識轉化為真知、卓識、能力。
記住,真正有知識的人,掌握真知的人,不會故意顯示自己博學多能;而喜歡炫耀自己博學的人,往往沒有多少知識,沒有什麼真知,更沒有掌握真理。我們每個人學習的終極目標,應該是成為有真知灼見的人,而不是有博學多識的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