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我爺爺娶我奶奶用了半鬥米,我爸娶我媽用了半頭豬,我現在要娶媳婦卻得要掉父母的半條命”。這句話雖時常被人們當作茶餘飯後的笑談,但是卻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說到婚禮,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終身大事,縱觀時代的變遷,每個年代的人都有著對自己婚禮的專屬的記憶。
“五十年代一張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紅寶書,八十年代‘三轉一響’,九十年代星級賓館講排場,二十一世紀特色婚宴個性張揚。”有人曾用這樣一段話總結了不同年代的婚禮的特色與變化。
三、四十年代的婚禮
現在聽來,用半鬥米就能娶個媳婦,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人們可能只當它是個笑話聽聽,但是,在爺爺奶奶生活的三、四十年代,這種事情卻是真實且普遍存在的。那時候的人們貧窮落後,缺衣少食,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為了餬口,更為了孩子可以活下去,經常不得不將十幾歲,甚至年紀更小的孩子送去當童養媳,而男方家需要給女方的僅僅只是半鬥米或幾鬥米而已,至於婚禮的過程更是既不復雜又不費事,男方家裡人直接將人領回去便可。
五十年代的婚禮
然後到了父輩生活的年代,過怕了窮苦日子的老一輩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普普通通的過日子,不再挨餓受凍就可以了。誰家孩子到了適婚年齡,父母就會為其張羅結婚的事情,過程也不算複雜。條件好的,擺上一桌酒,親戚朋友們湊到一起吃個飯,就算把婚禮辦了。婚禮所需的物件也簡單,一張床、一個臉盆、一個痰盂、一個暖瓶也就可以了。而操辦這些所需要的錢財也就是當時農村家裡養的半頭豬的價值,也是多數人家可以承受的起的。
六、七十年代的婚禮禮
六、七十年代,封建包辦婚姻逐漸成為歷史,單身男女們或相親或自由戀愛,多少都有了自己的對婚姻的主見。雖然趕上了困難時期,不過對於結婚還是有點講究的。那時人們流行的婚禮必備品除了大家所熟知的“三轉一響”(縫紉機、腳踏車、手錶、收音機)外,還會有結婚時必備的三大件,即大木床、大木桌、大衣櫃。除此之外再加上家裡所需的其它小件,零零總總的總要湊個當時人們喜歡的吉利數——“36條腿”或“72條腿”(絕大多數人家結婚都是以“36條腿”為主:一個櫥櫃加一個櫃子加一張桌子加四把椅子外加一張床),這些傢俱多是請村裡的木匠提前打製的,幾乎沒什麼是買來的。至於其他物件,也就是幾床鋪蓋了。那時也沒有什麼隆重的婚宴儀式,婚宴只是在自家的農家大院裡面擺上幾桌,請些親戚、鄉鄰來熱鬧一番罷了。菜色都很單調,但是飯桌上也會出現難得一見的肉食來讓大家解解饞,而大家送來的賀禮也沒有什麼貴重的禮品,無非是些平常的日用品,如:洗臉盆、枕巾、床單等。
八、九十年代的婚禮
從八十年代開始,多數人家已經走在了奔小康的路上,生活條件不再那麼拮据。村裡的許多人家會給兒子重新蓋上幾間敞亮的紅瓦房做為婚房,即使是條件差一點的,也會將家裡的老房子騰出一個房間重新粉刷收拾一番給孩子做婚房。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曾經備受推崇的“三轉一響”、“72條腿”開始悄然退位,取而代之的是四大件兒——冰箱、電視、洗衣機、錄音機。那時候誰家要是有一臺電視機,可真是稀罕物,左鄰右舍都是要擠過來看看的。房子和傢俱準備妥當了,便會著手準備結婚的事情了,婚房一定得佈置的喜慶之極,什麼東西都要別上個大紅花,貼上紅喜字,哪怕是家裡的一隻雞,飯桌上的一盤乾果。對八十年代的人們來說,結婚是一輩子頂重要大的事,但是婚禮依然保持著簡樸的風俗,新人穿著自己新買的衣服,胸前貼著大紅花,邀請親朋好友,熱熱鬧鬧地在自家院子裡擺上幾桌就可以了。那時候也沒有來喝喜酒一定得送多少禮的規定,人們僅是憑著自己的心意多少給上一些作為對新人的祝福。所以被邀請喝喜酒的人,都是真正的高興。
九十年代正是經濟開始騰飛的時代,人們的觀念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在選物件時,不僅看人的相貌身高這些外在條件,物質條件也成為人們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日子好起來了,關於結婚時流行的物件也隨之有了新的變化,除了傳統的瓦房和傢俱之外,還要添上“三金一冒煙兒”。“ 三金”指的是三樣金首飾,即金項鍊、金耳環、金戒指,“一冒煙兒”指的是當時在農村地區十分流行的摩托車,那可是人們接觸到的最早的機動車。
九十年代開始,新人們對婚禮越發重視,開始講究排場,於是,婚紗照、花車、禮服、酒宴,逐漸成為婚禮上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到了九十年代中後期賀禮已經由禮品變為禮金,並且有了一定數額的規定。
二十一世紀的婚禮
如今的婚禮,真真是應了那句:“我娶媳婦,得要父母半條命”的說法,什麼三金(金戒指、金耳環、金項鍊)、一動不動(汽車和房子,房子至少是要在縣城)、鑽戒、至於彩禮就更是誇張了,萬紫千紅一片綠(一萬張5元加一千張100元加一百張50元),三斤三兩(百元的鈔票放在秤上秤,足足秤夠三斤三兩)等新說法層出不窮。現在較之以前,為孩子娶媳婦不只是翻幾倍,是翻幾百倍的!農村人的婚宴都是在縣城的酒店舉行,在自己院子擺酒席的熱鬧場面早已成為過去了,為此人們也只能無奈的笑談“如今生個兒子就好比是生了上百萬的負債啊”,對於農村家庭來說這又何止是父母的半條命啊。
但是,對此女方父母也有話說“時代在進步,現在就是這樣的年代,並不是我家自己提出這樣過分的要求,而是家家如此,作為父母,我們也只是希望自己的女兒將來生活的好一點,當然希望孩子有一個好的婚姻基礎”。當然,我們相信天下父母對子女的心是一樣的,但是面對逐年高漲的結婚彩禮也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思考,這其中除了父輩對子女的愛之外,是否還有一種攀比的心理存在呢?你家嫁女兒要的彩禮多,我家要比你家要的更多,彷彿不這樣就會顯得自己女兒嫁的不夠好一樣。只是這樣的攀比是沒有盡頭可言的,小編不禁想問上一句:婚姻的幸福與否難道真的是僅靠物質來衡量的嗎?
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從戀愛到結婚就像取經一般,要闖過重重關卡,最終才能走到一起,很多相戀多年的戀人往往是因為在結婚的事宜上雙方沒有達成一致而最終分手,多年的感情付諸東流。這讓小編不禁要羨慕起我們的父輩與祖輩的愛情了。爺爺奶奶那輩人的婚姻最簡單,單單只是為了活下去,日子再難也沒能阻擋他們相濡以沫的相守了一生;後來到了父輩的年代,他們沒有那麼多的慾望,只要能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就可以了;再後來的人們也雖然對生活有了一些簡單的物質上的追求,但是並沒有就此把婚姻當做改變人生的跳板;而現在的人呢?在婚姻中對物質的追求似乎早已超越了情感,再加上攀比心的作祟,我們很難想象就此發展下去會變成什麼樣子。
時代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它賦予了我們豐富的物質生活,但人們內心的這種變化,到底是好還是壞呢?在通往幸福婚姻的路上我們又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