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華裔作家伍綺詩《無聲告白》裡的人物傑克有一句話:“至少我不會一直讓別人告訴我該做什麼。至少我不會害怕。”現實裡,有多少人能夠靜下來問過自己:我活著為了什麼?我該做什麼?我做的一切為了什麼?
或許多數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是目的比較“宏觀”,即不夠細緻和具體。我看到很多人拼命工作,想法就是掙錢。但掙錢的目的不夠具體,錢就會變成目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生活中,從來不乏有人一旦得道就“忘了糟糠之妻”,不乏有人“能共苦卻反而不能同甘”,不乏有人把掙錢之事建立在傷害別人的基礎上。當錢變成目的,擁有足夠多的它未必是好事,常言道“有錢還得看能不能鎮得住”,我想就是這意思。如果一個人掙錢的動機是錢而非情懷,當他沒有足夠多的錢時,他只是沒有能力去填補內心的空虛和慾望,一旦擁有足夠多的錢,他就很可能用錢去填補這一切,所以生活中確實存在“男人有錢就變壞”的現象(我在此的引用並非特指“男人”,而是藉此說明有人的確會“變壞”,這裡的“男人”是可能這麼做的任何人)。為什麼會有“變壞”這種現象,因為如若只用外物,將無法填補人心的空虛和慾望,光用外物——它們都將是無底洞。我不否定錢的作用,這兩天看的一部電影中有一句臺詞:好的物質條件能夠助我們更好地保護家人。我覺得這句話中掙錢的目的就比較具體化了,掙錢是為了什麼——保護家人,保護自己所愛的人,讓他們少受苦。如果一個人能夠始終懷揣類似這樣帶有人的情懷的目的去掙錢,那麼錢就僅僅是一種讓家人過得更好的手段,便不會在擁有很多錢之後失去初衷,因為情懷是血液裡流淌的東西,不會輕易隨著外物的改變而改變。
還記得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那段無名墓誌銘,隨著年齡的增加主人公的夢想不斷縮小,從改變世界一直退縮到改變自己。隨著時光的流逝,我似乎也走在這樣的夢想之路上,不過我並不為此感到悲哀,反而覺得是一種幸運。年少的時候,從小小的家庭出走讀書,總是夢想要作出一番事業,影響或者改變他人。現在,卻越來越認識到自己能力的有限,明白自己應該收心走回去,回到家庭,回到親人身邊。儘自己的能力,讓年邁的長輩能夠安心地享受晚年,讓年幼的孩子能夠安全地健康成長,讓伴侶因為自己的陪伴無論做什麼都不那麼艱辛……這般親情,我想,就是我工作和掙錢養家的始終目的。
《無聲告白》這本書的封面也有一句發人深省的句子:“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人生一世,除了養家餬口,應該還有一些事,與金錢無關,要充分給予自己去做這樣的事的時空。愛好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的前提是——不能忘了自己。工作也好,掙錢也罷,應該讓一個越來越好、越來越棒、越來越成熟的自己去做這一切、去撐起這一切。我感到唯有源源不斷地從外界事物中吸收心靈成長的養料,從不止息地思考,不斷更新和豐富思想,才能實實在在地填補內心的虛空和恐慌,從根本上治療人生的荒蕪之病,即便不能根治,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減。讀書、學習、思考和寫作將會伴隨我人生的每一天。
有個詞叫“簡單明瞭”,我以為應該反過來說,一個人的世界並非因為簡單而明瞭,而是因為明瞭自己所想所需所求,所以世界才變得簡單起來。當我想清楚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是什麼,自己想要為此做什麼,就明白了,其實一個人需要的東西並不多。當我意識到這一點,內心開始少去很多雜念和煩惱,只想努力去做該做的和想做的,並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