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最近幾年每次過年都會有朋友說起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我個人也深有這種感覺。年味到底是什麼呢,大概就是過年期間外在環境在人們內心形成的一種主觀體驗。所謂年味說到底是個體的主觀體驗,同時也受外在環境的影響。所以“沒有年味了”是一個社會學問題,也是一個心理學問題。

其實不止是過年沒有年味了,其他的傳節日也在逐漸失去原有的內涵,而只剩下外在的形式。於是端午節成了粽子節,中秋節成了月餅節,元宵節成了“元宵”節……。中華文明是一個農耕文明,人們在春天播種秋天收穫,在特定的時間與族人相聚在一起祈求豐收、慶祝豐收、祭奠先人、感恩神的賜予和祖先的庇佑,犒賞自己的辛勤勞作。在物質不那麼豐富的時代,並不是隨時都可以大魚大肉,節日通常與各種美食聯絡在一起,於是人們就很期待過節,特別是小孩。對此,筆者深有體會,筆者小的時候生活在農村,雖然沒有忍飢受凍,但也僅此而已。只有過年才能換新鞋、穿新衣、吃各種好吃的,在過完年後又有些悵然若失。近幾十年來,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的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化不斷推進,農耕社會逐漸解體,以市場經濟為框架的商業社會日益形成。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農耕社會解體之後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的傳統節日失去原有的內涵也是順理成章的事。與經濟的快速發展相伴隨的是物質越來越豐富,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人們早已不用等到過年才能奢侈地穿新衣、新鞋,品嚐大魚大肉,所以對於過年也就沒有特別的期盼了。

在農耕社會中,人依附於土地,在秋收之後春耕之前的幾個月時間相對來說都是比較空閒的,所以人們有時間來手工製作工藝品、美食以及與衣食住行相關的各種器物。就拿包湯圓這件事來說,得先將糯稻穀背到磨坊去碾成米,將糯米浸泡後在石磨上磨成漿,用草木灰吸收掉水分之後才能搓成團。另外還需要製作湯圓的餡,把炒香的芝麻花生磨碎後加入熔化的紅糖中。在所有的原料製作好後才進入包湯圓的環節,大人小孩一起上陣,小孩子還常常突發奇想包出各種奇形怪狀的湯圓。所有的流程都充滿儀式感,也正是因為傾注了個人的心血和時間,做出來的湯圓吃起來才會有特別的滋味,這大概也是年味的一部分吧。而在商業社會,人們不需要從種糧食開始製作食物,也找不到石磨,也沒那麼多閒暇時間。你所需要的一切都有人提前給你準備好了,三全水餃思念湯圓超市10元一包,不到半小時就可以吃到嘴裡。社會精細化分工固然提高了生產效率,但也讓人成為了社會這架巨大機器的一個部件。當節日的所有的過程和內涵全部抽離,也就只剩下外在形式了。從這個角度看,人們與其說是在過節,倒不如說是在紀念曾經存在過的的節日。當中國人抱怨越來越沒年味的時候,西方人也大機率在抱怨越來越沒“聖誕節味”、“感恩節味”。李子柒在youtube上釋出的頗具生活氣息的影片在國外圈粉無數,影片中李子柒過著男耕女織式的田園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關心糧食和蔬菜,餵馬劈柴……。李子柒影片展現的正是農村生活最美好的一面,極大地迎合了老外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嚮往。而現實的李子柒卻是靠影片圈粉,靠電商平臺賣貨,賺了很多錢。一邊是唯美的田園生活,一邊是商業營銷的套路,卻是中國社會變遷的縮影。

越來越沒年味又是一個心理學問題。年味是一種主觀的體驗,大概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種年味。外在的社會環境變了,原來的年味也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土壤,可是你依然主觀地認為過去的年味才是年味,就類似於認為初戀才是戀愛。但對於許多城裡出生的00後來說,他們並沒有經歷過鄉村生活,他們從出生到現在都是以現在的方式過年。他們會認為年味就是紅燈籠滿街掛,小區裡鞭炮齊鳴、焰火漫天,七大姑八大姨相互串門聚餐,相互詢問工作學習戀愛生娃等情況。他們並從來就不缺衣少食,所以對新衣新鞋大魚大肉無感,反倒是過年可以收到壓歲錢,過年那幾天不用去培訓班,可以不受控制地玩手遊,大概也會讓他們期待過年吧。所以,也許不是現在沒有年味了,而是你一直沒有忘掉原來的年味。

美國總統專用的休閒度假地叫戴維營,原來叫香格里拉,是一處風景優美的世外桃源,改名為戴維營是因為艾森豪威爾九歲半、名叫戴維的孫子。他一到香格里拉,就被那裡的美景吸引住了,他白天打獵,晚上垂釣;早晨騎馬,下午喝茶,玩得不亦樂乎,以至於在總統要離開香格里拉的時候,他宣佈不走了,於是艾森豪威爾將香格里拉改名為戴維營。可是美國總統們雖然身處環境優美的度假勝地,卻難得享受閒暇時光,因為他們始終被政治、戰爭、罷工所累,心中不得片刻的安寧。艾森豪威爾抱怨說,戴維營找不到一隻可以安眠的枕頭。赫魯曉夫也在回憶錄中說,我用盡一生也鬧不清戴維營是個什麼東西。小布什當選總統後曾表示過驚奇:戴維營怎麼和原來不一樣了?講這個故事是想說,其實年味一直都在,只是我們長大了,心中有太多的牽絆,很難停下來感受年味了。

6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究竟是迴歸家庭還是追求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