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親朋之間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此時,就會在親朋之間發生一些借錢的事。有了困難,難免會去尋求親朋的幫助,開始借錢的時候,往往會訴說自己如何如何的窘迫和困難,求得親朋的同情與理解。親朋大多也會伸出援助之手,幫他一把,借他一些錢,幫他度過難關。可是等到還錢的時候,被借的一方去問他還錢時,還錢人往往會以各種理由推脫,從而產生誤會或引發矛盾。
對於借錢的人,催促還錢的人還錢時,卻是一件很棘手的事!要不會有“借錢的是孫子,還錢的是大爺”呢!當初你遇到困難向人家借錢的時候,可不是現在這個樣子,而是“借錢的是孫子,被借的是大爺”啊!
試想一下,當初借你錢,那是因為你的確遇到了困難,人家想幫助你才借你錢的,要不然誰會去自尋煩惱呢?借錢的人百般推脫,失去了做人的最基本原則――誠信,實在是太不應該啊!
有這樣一個關於借錢的故事,也許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和教育。
說的是關於大學問家馮友蘭借錢的事。馮友蘭供職北京大學時,同一個布商關係較好,布商為了擴大經營,因資金短缺,於是,就尋求好友馮友蘭的幫助,想借他100塊大洋,馮友蘭看到他的難處,二話不說就借給了他100塊大洋。
布商擴大經營後,開始生意還順風順水,可到了後來,因重大變故破產關張,由於負債較多,一時還不起錢。為了躲債,布商偷偷搬了家。
100塊大洋,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馮友蘭要向布商討要,他打聽到了布商的新住址,可等到要去討債時,但卻找不到布商借錢時給她寫的借據。馮友蘭急得抓耳撓腮,忽然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他給布商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你借我130塊大洋,要還給我。”布商給他回信說:“我只借了你100塊大洋,怎麼成了130塊大洋呢?”
馮友蘭拿著布商的回信,找到布商,以信為據,要回100塊大洋。然後,告訴布商借據丟失,給布商寫了一個字據:所借100塊大洋已還。借據丟失,不能返還。
我們理解朋友之間借錢,是為了互相幫助,也是感情的體現,現在這個社會,凡是能借給你錢的,都是不錯的朋友!願意幫助你,你可別把朋友的心傷了!朋友的心不是自己家人的心,傷幾次還是家人!朋友的心傷一次就夠了,基本你就損失了一個可以在資金上幫助你的朋友了,朋友之間當以誠信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