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果真如此嗎?

對經歷過現實暴擊的艾莉西亞來說,沒有什麼事情,比被至親之人接連拋棄三次更痛苦。

艾莉西亞,是燒腦懸疑推理小說《沉默的病人》裡的女主角,她敏感聰慧,在繪畫方面天賦過人,作品風格寫實,卻立意深刻,因此深受喜愛。

就是這樣一個天才般的畫家,卻在一次意外之後,不再開口說話,變成“沉默的病人”,揹負“殺夫”罵名,住進了精神病院,淪為外界的談資。

是什麼摧毀了艾莉西亞?讓她走上了親手將完美家庭毀於一旦的道路,又在“殺夫”後的6年時間裡不發一言?

01 父母不約而同的拋棄,一次次殺死了她‍

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說,人格形成並不是在孤立狀態下完成的,而是魚另一種東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由看不見、記不得的力量塑造完成的,那就是父母。

追溯艾莉西亞人生悲劇的成因,就必須回到她不幸的童年時期,以及她那對不負責任的父母。

作為畫家,艾莉西亞對顏色非常敏感,尤其是黃色。她曾經無比喜歡金絲雀黃色,那是一種令人感受到歡快的顏色。

然而,母親的所作所為,卻讓艾莉西亞的餘生都在痛恨這個顏色——每次使用黃色,都令她不由自主地想到死亡。

在她還很小的時候,母親曾將她綁在一輛迷你小黃車的乘員座位上,啟動車輛,飛快地撞向一面紅色的磚牆。

艾莉西亞永遠不可能知道,母親為什麼想不開,又為什麼要帶上她一起尋死。

她只知道,她的家不完整了,她永遠失去了母親。

尋短見的母親無情地帶走了艾莉西亞的童年,同時也埋下了一顆不定時炸彈。

艾莉西亞無數次回想,母親是否將那種瘋狂的因子遺留在她的血液之中?

其實,艾莉西亞如此懷疑並非毫無道理。

嬰幼兒時期的孩子,告別母親溫暖的子宮,來到這個相對陌生的環境下,本身就充滿著對未知的恐懼。而直接與孩子血脈相連的母親,是唯一天然能夠慰藉孩子痛苦的人。

可是,艾莉西亞的母親卻打破了這一切。她選擇帶著孩子輕生,就意味著她將這種恐懼和瘋狂的訊息傳遞給了孩子。

即便艾莉西亞努力地想要克服這種殘留在潛意識裡的瘋狂念頭,也無濟於事。因為,她已經在無意中認為,早晚有一天會重走母親的老路。

母親的離去,確實給艾莉西亞帶來了不小的打擊,但更大的傷害,源自她的父親。

艾莉西亞的父親對妻子的愛,遠甚於對女兒的愛。他無法接受愛妻的離去,終日以淚洗面,甚至還當著女兒的面說,“為什麼不讓艾莉西亞替她去死?”

這一句話讓正在承受著喪母之痛的女孩心如死灰,她幾乎同時遭遇了父母的背叛,一個打算奪去她的生命,而另一個卻在精神上“殺了”她。

在艾莉西亞最需要得到愛的撫慰時,父親將原本給予她的溫暖奪走了。這種得不到愛的痛苦,長久地停留在她的生命裡,讓她從此變得沒有安全感,渴望愛的關懷,卻害怕被愛所拋棄。

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說,未得到表達的情感是永遠不會消亡的。它們雖然被活埋,今後必將以更加醜陋的方式出現。

從這個角度上說,艾莉西亞的人生悲劇正是發端於糟糕的童年經歷。即便在長大後,她選擇逃離故鄉,在異鄉開始新生活,也無法擺脫那些流淌在血液裡、腦海裡的瘋狂念頭。

02 為什麼被丈夫拋棄成了壓死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見鍾情,為什麼會存在?

為什麼我們很容易在某個瞬間愛上一個人?

這是因為,在愛上某個人的瞬間,我們在她身上看到了理想伴侶的某些特質。

換言之,我們將對理想伴侶的設定投射到了她身上,產生了想要一起生活、相伴一生的衝動念頭,而這就是愛情。

但是,愛情又是雙向選擇且相對平衡的,一段失衡的愛情,必定難以長久。

當艾莉西亞在異鄉遇到時尚攝影師加里布耶爾,她似乎感受到了久違的愛。她將他視作救世主,甚至把作品裡的耶穌畫成他的模樣。

從小在缺愛環境里長大的艾莉西亞,為了守住這丁點的溫暖,選擇處處退讓,以至於幾乎失掉了原則:

因為糟糕的原生家庭影響,她畏懼生孩子,害怕不能給孩子提供溫暖的成長環境,害怕母親瘋狂的念頭會傳遞下去,但為了愛人,她願意去嘗試孕育屬於她們的孩子;

即便是在被丈夫的哥哥酒醉輕薄後,她也不敢將真相告訴丈夫,因為她想要保護丈夫對家人、對親情的美好記憶,而不是打碎他的家庭美夢,令他和自己一樣沉浸在痛苦之中;

在被偷窺狂跟蹤、頭盔的時候,她差點要被這無處不在的恐懼感所吞沒,然而,為了不讓丈夫擔心,她寧可配合丈夫去看心理醫生,自欺欺人地去吃那些根本就沒有用的藥物……

然而,艾莉西亞戰戰兢兢守護著的愛情和婚姻,卻顯得不堪一擊。加里布耶爾一邊說著愛她,另一邊卻與其他已婚女子發著曖昧郵件,偷偷私會,滾在一起。

尤其是當偷窺者潛入家中,逼迫加里布耶爾在自己死與妻子死之間做出選擇時,懦弱的加里布耶爾選擇讓妻子去死。

真正愛一個人,又怎麼捨得讓對方替自己去死呢?

就像艾莉西亞一樣,她將丈夫視為比生命更重要的事物,為了對方,可以窮盡一切。

她以為自己付出的愛,能夠在丈夫身上獲得同等迴應,卻不想,事實是丈夫和她的父母一樣,又一次拋棄了她。

夫妻本應是相互扶持度過難關的家人,但對陷於絕境的艾莉西亞來說,丈夫卻親手將她推進了懸崖,讓她再一次墮入罪惡的深淵。

“我沒有殺死加里布耶爾。是他殺死了我,我只是扣動了扳機。”

艾莉西亞的前半生,在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中沉淪。丈夫的出現,曾經給過她短暫的溫暖和希望,她甚至為此而努力去改變自己那些瘋狂的念頭,只是她還是選錯了人。

股神巴菲特曾經說,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就是跟什麼人結婚。如果選擇了一個錯誤的伴侶,就會損失慘重。

艾莉西亞選錯了愛人,因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03 如何走出“被拋棄”的心理創傷?

艾莉西亞在日記裡寫道:痛苦無處不在,可我們卻視而不見。我們相互之間害怕對方。我也害怕我自己——害怕我身上留下了我母親的東西。她的瘋狂是否留在了我的血液中?

與其說,艾莉西亞害怕的是母親的瘋狂,倒不如說,是童年被父母拋棄的陰影無時不刻圍繞著她,讓她始終生活在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之下,戰戰兢兢。

得到過愛的人,無法坦然面對背叛與失去的滋味。

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所說,每個人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

艾莉西亞的憤怒、殺氣,並不是空穴來風。在極為久遠的童年,這種灰暗的情緒,就已經埋在了她的精神裡。

童年受到的種種不公正對待,埋下了“被拋棄”的恐懼,久而久之,茁壯成長,變成一枚炸彈,在某天爆炸,令自己與身邊的人粉身碎骨。

時間可以修復身體的創傷,卻無法抹平精神上的創傷。

我們或許可以自欺欺人地假裝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過,但是生活卻會不斷地提醒我們,傷害曾經真切地發生過。

那些曾經遭遇過“被拋棄”的人,常常陷入對自我的懷疑,把“被人拋棄”歸結於自己的原因,所以使勁渾身解數地抓住對自己好的人,以希望從對方的身上得到愛。

艾莉西亞就是這樣的人,她愛母親,可母親卻帶著她自殺;她愛父親,父親卻希望她替母親去死;她愛丈夫,丈夫卻想要犧牲她的性命,保全自己的安危。

艾莉西亞的愛,從來就沒有獲得迴應。

其實,不管是被父母拋棄,還是被愛人拋棄,那都不是艾莉西亞的錯。

她拼了命地想做好妻子、試著扮演好母親的角色,她把一切的愛給了家人,給了丈夫,卻忽略了去愛自己。

自己都不愛自己,還有誰會用心來愛你呢?

我們無力去改變別人做出“拋棄”的選擇,但我們能做的,就是坦然地面對現實,放下過去的痛苦,對生活的溫暖和愛終將撫平內心的創傷。

縱然黑暗和陰影揮之不去,但有愛,足以填平山海,驅散陰霾。

10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如果別人不瞭解,而你瞭解的就應該說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