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將心比心,就是遇事能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別人的心,能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中國人自古就很有人情味,就提倡做人做事要將心比心。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有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說,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這句話強調的其實也就是將心比心。將心比心,是一個人最大的善良,最好的修養。
一、一個人如果能夠將心比心,就更能體察生活的艱難和人生的不易,更能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深夜,一位住院的母親在兒子的陪同下,來到醫院門前的小餐館吃飯。小餐館裡已經沒有什麼人,就只有他們這一桌了。兒子點了幾個菜,母親都沒怎麼吃得下去。當兒子說回醫院的時候,母親卻讓他再坐一會。兒子不知道母親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但還是陪母親坐著。
過了一會兒,在廚房裡清洗餐具、準備結束一天工作的老闆走了出來,滿臉大汗。母親對他說:“不好意思啊,你做的菜很好吃,只是我病了,胃口不是很好,所以剩了這麼多。”老闆聽後,愣了一會,笑著說:“那就好,聽到你這麼說,我就放心了。”
原來,母親特地留下來,就是為了跟老闆說這句話。她是擔心老闆看到這麼多的剩菜,會懷疑是自己的廚藝不好,心裡難過。
這位心地善良的母親,深知勞動艱辛,非常尊重普通勞動者的辛勤付出,為了不至於讓忙碌一天的餐館老闆產生誤解,及時用自己真誠的語言去解釋、去安慰,體現了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二、一個人如果能夠將心比心,就更能對他人的人生遭遇感同身受,更能同情他人,原諒他人
蘇東坡出任杭州行政長官時候,曾處理過一個非常特殊的案子。
一個名叫吳味道的人,打著蘇軾本人的旗號往京城運送紗布,被稅吏抓獲。
蘇軾瞭解情況之後,知道吳味道是一個逃稅的考生,假借自己的名義運送紗布偷逃稅款。這個考生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趕考的路費不夠,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蘇軾本人也是透過寒窗苦讀才功成名就的。所以非常瞭解和同情貧苦書生的不容易。於是,對這個案子特事特辦,非但沒有追究,反而另外送了一批貨給吳味道,讓他安心趕考。
站在對方的角度,感同身受,將心比心,多一份寬宥,少一點指責,心地陽光而美好,這是一種善良,也是一種智慧。
三、一個人如果能夠將心比心,就不至於斤斤計較,而是能通情達理,能寬容他人,方便他人
一天晚上,楚莊王為酬謝有功將士,在宮廷大擺酒宴,君臣開懷暢飲。
忽然,燈火全部熄滅。黑暗中,莊王的愛妾遭受一個將士的調戲。她急中生智,一把抓下那個將士的頭冠,讓莊王點燈,捉拿那個沒戴頭冠的人。
楚莊王不愧為春秋五霸之一,非常大度,不但沒有發怒,反而下達指令:所有的人都取下頭冠。
當燈火再亮時,將士中無一人戴頭冠。調戲事件不了了之。
數年之後,楚軍與晉軍交戰。楚莊王身處困境。這時,一位將士冒死衝鋒,奮勇殺敵,不僅解救出楚莊王,還由此使戰爭轉敗為勝。
這位將士就是當年調戲楚莊王愛妾的那個人。
楚莊王非常理解熱血男兒在輕歌曼舞的特定氛圍之中,如果自控能力差,難免酒色亂性。因此能寬以待人,能留一步與人行,放人一條生路。以至於到最後善有善報,既方便了別人,也成全了自己。
四、一個人如果能夠將心比心,就可以透過換位思考化解相互衝突,就更能認可他人,欣賞他人
人與人之間,有時候之所以會互相不認同,往往就是因為不能換位思考,無法將心比心。
有這樣一個哲理小故事。
一個人指著他面前的數字,說這是6,而站在他對面的人,則堅定地說這是9。
兩個人為此爭個不停。
其實兩個人說的都沒錯,但卻都無法說服和理解對方,甚至因此互相為難,因為他們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
人生百態,站的位置不同,角度便不同,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然也千差萬別。人與人之間,最難的是將心比心,最可貴的亦是將心比心。
許多時候,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往往能有效地避免衝突,能化干戈為玉帛,能彼此欣賞而不是彼此為難。
五、一個人如果能夠將心比心,就不至於冷漠無情,就會更有同情心,更有慈悲心,就更能關心他人,有愛他人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豬、綿羊和乳牛,被關在同一個畜欄裡。有一次,牧人捉住豬,它大聲嚎叫。綿羊和乳牛討厭它的嚎叫,便說:“他常常捉我們,我們並不大呼小叫。”豬聽了回答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捉我,卻是要我的命呢! ”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人的感受就不一樣。
在這個故事裡,豬即將被宰殺,作為室友的綿羊和乳牛非但不予同情,反而加以嘲諷。之所以如此冷漠無情,主要原因就在於不能將心比心,以至於無法理解別人行之將死的痛苦。
一個獵人每日捕殺野獸,箭射刀殺,網捕茅刺,非常殘忍。人們競相勸說要同情動物,少殺生,多積德,但他依然我行我素,樂此不疲。
後來有一天,他被山民捉到,要火燒祭神。這時,他才感受到面臨死亡的恐懼,才體會到死亡來臨的痛苦。才幡然悔悟:在過去的打獵生涯中,由於缺乏慈悲友善,不能將心比心,冷漠無情地屠殺了許多無辜的野生動物。
由此可見,將心比心,就是善良之心,就是道德修養。
小結:將心比心,方得人心。一個人,只有能夠做到將心比心,才能尊重他人,體諒他人,方便他人,認可他人,友善他人。可以說,將心比心的善良,是一個人最高階的道德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