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一談起人情,都覺得比以前淡薄了。至於造成人情淡薄的原因,有人認為現在人們只認錢了,所以人情味淡了。但我認為過去人與人之間之所以重視人情,應該和生存需要有關。
過去農村很窮,“人情”在人們的生存中顯得特別重要。比如干活的時候,農具一時不湊手,你借我一把鐮刀,我借你一張鐵鍁之類的農具互相借用,那是常有的事情。另外,誰家來了客人,一時缺少招待客人的食物,就到東家去借瓢面,到西家去借碗油,到南家的菜園裡去割點韭菜,以解急需,也是司空見慣。至於做了一桌好菜,也會順便把親朋好友請了去作陪,以充分發揮其價值。如果客人帶來了好吃的稀罕物,也會贈送給左鄰右舍,共同品嚐。至於說誰家蓋房子了,那一定得去幫忙;誰家遇上了天災人禍,也必須出錢出力。
人情是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所產生的情義。它來自親朋好友之間的迎來送往、請客送禮,以及左鄰右舍、鄉里鄉親在生存中不可或缺的互相幫助。
人情在贈送與虧欠,幫助與被幫助,感恩與償還中延續和發展。因此,人情具有禮尚往來的特徵。比如逢年過節的走親訪友:今天我帶著禮物到你家去了,明天你帶著禮物到我家裡來了,親戚朋友聚在一起,說說話,喝喝酒,其樂融融。如果誰家遇上婚喪嫁娶之類的紅白之事,曾經有過交情的,就需要回送禮金;原來沒有交情的,送來了禮金,就建立了交情,以後就有了人情來往。
接受了別人的禮金,要詳細記好人情賬,以備償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情往來備受人們的重視:那些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受到人們尊敬;那些沒有人情味的人則受到人們的鄙視。因此,如果有人不遵守禮尚往來的規則,在婚喪嫁娶時收了人家的錢,當人家遇上同樣的事情時,你裝糊塗,該出錢的時候不出錢,你的名聲就壞了,就沒法在鄉親們面前抬起頭來做人。走親訪友時也是如此,人家帶著禮物來的,你去的時候空著十個手指頭,白吃,白喝,次數多了,時間久了,人家就會說你這個人不懂事,就會看不起你,原本和諧、溫馨的人情關係就會難以為繼。
人與人之間相互示好,刻意搞好人際關係,是一種生存需要。在農村,幾乎沒有人敢關起門來過日子,誰也不搭理的。因為你不去幫助別人,以後你遇上難事,別人也不會幫助你,那樣你就很難生存,或者是在生存的過程中會經歷更多的艱辛。
因生存需要所產生的人情,如果僅僅從動機上來說,雖然談不上高尚,但當你幫助了別人,對於被幫助者來說會產生一種虧欠與感恩之心。等到幫助別人的人也需要幫助並且得到幫助時,也會產生同樣的感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這種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基礎上,生髮出一種親切而又溫暖的“人情味”。這種“人情味”雖然來自個體生存的需要,但已經昇華為一種感激與感恩,關心與關愛的美好感情,還是很溫馨的。
如今,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生活富裕了,相互之間在經濟方面的互惠、互助已經不再需要了。因此,人情味變得淡薄,也在情理之中。
“人情味”屬於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社會存在發生了變化,“人情”也要與時俱進。過去的人情味儘管很溫馨,很令人懷念,但仔細想想,在人情的面紗後面,其實和生存與物質利益緊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