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最近賈玲導演的《你好,李煥英》火了,讓她成為票房最高的女導演。故事的內容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講講賈玲和媽媽的那些事,但為什麼看的人都忍不住淚流滿面。

我想和媽媽的關係,是從我們出生時就要面對的,甚至說,從我們還在胚胎期時,就已經處於和媽媽關係的漩渦中了。所以這是最能感染人的,最觸動心底的一種感情,在心理學上,我們把它叫做“依戀”。

賈玲是幸運的,雖然她深刻感受著,“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楚,但是在她生命開始的十幾年裡,媽媽一直陪伴著她,並且把那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度,注入到賈玲的血液裡,讓“隱形的媽媽”陪伴著她走人生的下半場。她與媽媽的依戀已經昇華到,即使生命逝去,你依然溫暖,照亮我的一生。

現在,當我們已經成為別人媽媽的時候,回想過去我們是否也擁有過自己的“李煥英”,她在我們生命的最初,是如何陪伴我們的?又是透過什麼方式影響我們的?我們可以成為孩子的“李煥英”麼?可以給予孩子怎樣的陪伴和影響力?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看,媽媽與孩子之間的“依戀”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依戀這個理論最初是由英國精神分析師Bowlby(1969)提出的。

二戰期間,許多兒童成為無人照料的孤兒,他們被集中送入孤兒院。在孤兒院裡這些孩子得到很好的照顧,吃喝不愁,窗明几淨,但是Bowlby發現這些進入孤兒院的孤兒仍然表現出嚴重的心理障礙。甚至死亡率高於平均水平很多。

通關觀察,研究,Bowlby得出原因所在。這些被送進孤兒院的孩子,由於人數眾多,所以看護不可能像普通母親一樣,跟孩子保持深度的情感互動,除了例行餵養之外,語言和身體的接觸都很少。Bowlby叫這種現象叫”母愛剝奪”。

因此,他從孤兒院中由於”母愛剝奪等因素導致的孤兒的心理障礙的關注開始,在生態學和精神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依戀理論。

哈利·哈洛(Harry Harlow)對恆河猴所做的實驗,更加科學直觀的印證了“母愛剝奪”對一生的影響。

這個實驗是這樣的:新生恆河猴出生後很快從它們母親身邊帶走,以後的165天中同兩個母親在一起——鐵絲媽媽和絨布媽媽。顧名思義,鐵絲媽媽是用鐵絲做的,絨布媽媽是用更加柔軟的絨布做成的。哈洛給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奶瓶,布料媽媽沒有。

讓人吃驚的現象出現了:雖然當嬰猴同鐵絲媽媽在一起時能喝到奶, 但它們寧願不喝奶,也願同布料媽媽呆在一起。

哈洛由此得出結論,身體接觸對嬰猴的發展甚至超過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飲食需要時,它們才去找鐵絲媽媽,其餘大部分時間則依偎在絨布媽媽的身上。

那由絨布媽媽撫養長大的小猴子,會和正常的猴子一樣麼?

可悲的是,這些猴子長大後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極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後不能進行交配。強行讓它們交配生子後,這些猴子也不知道怎麼撫養下一代,甚至會撕扯自己的孩子。

後來,哈洛對實驗進行了改進,為嬰猴製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並保證它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進後的實驗表明,這樣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由此可見,連小猴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不是隻給予食物就可以的。愛是需要身體接觸,運動和玩耍等等因素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會透過語言,表情,事件等等形成情感互動。這對孩子來說,更是猶如空氣和水一般,無法缺少。隨時時間的推移,這份情感互動,在我們心中不斷髮酵,讓我們知道“媽媽”就代表著安全基地,代表著包容,慈愛,讓我們敢於去外面看看世界,因為我們知道即使失敗了,還有退路。

我一直在思索我要成為什麼樣的母親,我想我也渴望成為“李煥英”式的母親,能與孩子產生深深依戀,能溫暖孩子一生,能在孩子疲憊的時候,說一聲:“沒關係,你還有媽媽”的母親。

媽媽情商課,持續更新,讓我們都成為自己心中理想的媽媽吧。

8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為什麼有的大齡女生明明很著急了,卻看不上同等條件的追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