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似水,是對一個人的讚美。
能做個溫柔大方的人,也是很舒服的一件事。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溫柔常常變了味。
尤其是女性,總被要求溫柔地對待周圍的人:
有意見不能直接說、包容不滿的情緒、心胸要寬廣......
這時 “溫柔” 不再是大方有力,而成了攻擊性的壓抑。
並且,也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關係。
你也許有點驚訝。
這種 “溫柔” 不是很隨和嗎?為什麼會破壞關係?
在此,我想來講講「溫柔」背後隱藏的一些心理機制。
這個破壞機制的形成,往往包含兩種形式。
第一種:攻擊性的轉移。
一個壓抑了攻擊性的溫柔女性,多半比較順從,不會拒絕別人,也不會攻擊別人。
而當帶著這份溫柔進入到親密關係時,她們常常會不自覺地營造出一種氛圍:
柔弱的我,抵擋不了外界的槍林彈雨,所以你要充當一個剛強的守護神,來保護我。
也因此,她們往往更容易激發伴侶的保護欲。
但這份保護的背後,其實隱含著一種微妙的攻擊性轉移。
我有一個朋友,性格溫和,為人友善。
親朋好友平時有事找她幫忙,大到借錢,小到去她家借宿,她一般都是來者不拒。
但婚後幾年,她的老公卻彷彿變了樣,變得不近人情,攻擊性越來越強,使得客人再也不上門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我的這位朋友,面對著外人的過度索取,表面沒有反擊。
內心卻壓抑著憤怒、委屈、不情願等一系列不舒服的感覺。
“ 溫柔 ” 的本性使然,她沒有力量當面拒絕,只能選擇壓抑這種感覺。
而背地裡,她又會有意無意地把這份無力與委屈透露給她老公。
當她老公察覺到這份壓抑和不舒服的時候,出於保護的本能。
會在無形中承接了這份憤怒,替她作出反擊:
送她去單位給她壯壯膽子,替她拒絕借錢的親戚……
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她,也保護了夫妻兩人的共同利益。
但遺憾的是,柔弱的她始終無法與老公站在同一戰線作出反擊。
在這個過程中,她老公一人 承載著雙倍的憤怒 ,變得越來越暴戾。
而當對方最後承載不了那麼多情緒,把這份暴戾的部分指向她的時候,便成了殘忍。
這份殘忍,來自於我想說的第二種破壞機制:
攻擊性的投射性認同。
投射性認同是一種誘導他人做出某種特定反應的行為模式。
在攻擊性的投射性認同中,越溫柔的妻子,往往越容易誘導丈夫在關係中做出持續攻擊。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這位朋友。
一開始丈夫偶然把暴戾指向她的時候,她也是一副甘願受欺負的模樣,不做任何反擊。
而不反擊的背後,其實還隱含著另外一層含義:
我是柔弱的;
我沒有能力作出反擊;
我是允許你傷害我的。
時間長了,她在對方心中關於 “柔弱、無能、願意被傷害” 的形象也愈加鮮明。
在往後的日子裡,丈夫便開始習慣性地攻擊她、傷害她,並且不會覺得這有什麼不妥。
反而覺得她是願意承受這份傷害的。
從最初的偶爾嫌棄,到後來尖酸刻薄的語言暴力。
甚至還伴隨偶爾突如其來的情緒失控、一言不合就把家裡的東西摔得稀巴爛。
最後,兩人都被折騰得筋疲力竭,不得不結束掉這段維持 7 年 的婚姻。
這種攻擊性的投射與認同,在親子關係中也尤為常見。
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混世魔王背後,往往都有一個對他無底線包容的溫柔母親。
這樣的孩子,往往容易以自我為核心,意識不到搞破壞的底線。
也因此,他在其它關係中多半是被排斥、不受待見的。
為了釋放內心的挫敗與憤怒,他唯有不斷退回到母親的溫柔懷抱。
透過一次次變本加厲的攻擊,來掩蓋自身 “虛弱、無力” 的部分。
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中,兩人都不好過。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攻擊性是人類的一種本能。
當遇到一些不如意的生活事件時,常常會令人產生委屈、憤怒、不情願等內在不舒服的感覺。
這種感覺,往往會令我們產生一種破壞、毀滅的衝動,形成隱蔽的攻擊性。
正常、合理地釋放這份攻擊性,非常必要。
一方面 ,它可以避免因過度自我攻擊而引發疾病,形成自我防禦;
另一方面 ,它可以向外維護自己的界限、捍衛自己的權益,形成自我保護。
但遺憾的是,古往今來,女性似乎一直被規勸著,要溫柔一點,文靜一點,當一個賢妻良母。
甚至許多男性,也傾向於尋找溫馴、乖巧,聽話的女性伴侶,以此來彰顯自己的雄性魅力。
從而給女性形成一種 錯覺 :越溫柔,越受待見。
可事實上,這份溫柔,更像是架在女性身上的一道枷鎖。
迫使她們卸下身上的武裝與防禦,使得她們只能在關係依靠他人力量來尋求保護。
一旦在關係中遭到攻擊性,她們不僅沒有反擊能力,反而還會由此招致更大的傷害。
那要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要先拋下這道溫柔的枷鎖,意識到攻擊性是人類的一種本能。
提到釋放攻擊性,許多人第一反映是吵架、打架等暴力行徑。
這其實,正是因為前期存在壓制和隱忍,它才會走向這番激烈的形態。
那攻擊性的最初形態是什麼呢?
說白了,就是你內心不舒服的感覺。
不要懷疑自己的憤怒,也不要因為自己的憤怒而感到羞恥。
而是要學會去注意,去覺察:
你是在委屈自己嗎?
是在忍耐嗎?
是在壓抑憤怒嗎?
但凡這些不舒服的感覺被你壓抑在內心裡,不作表達。
它們日後都會形成隱蔽的攻擊性,轉移或投射給關係的另一方,去再度傷害你。
與其接受這種隱蔽的二次傷害,不如學著在當下,去釋放自己的攻擊性,形成 良性迴圈。
在關係中最難的事情,其實是 尊重自己的感覺 。
學會去表達這種感覺,是關係走向和諧的開始。
有一次,我在朋友阿玲家做客,有一個場景令我印象頗深。
那天早上,她為女兒做了一份營養早餐。
但女兒因為腸胃不舒服,心情不好,向阿玲大吼了一聲。
阿玲:“ 我很用心地為你準備早餐,你可以不吃。但你這樣子衝我大吼,傷害了我,令我很難過。”
女兒:“ 媽媽,對不起,我以後再也不會這樣了。”
當被女兒吼的時候,我相信阿玲的心裡是不舒服的。
而當她把這種不舒服表達出來,並得到女兒的迴應的時候,這份不舒服也便跟著消散了。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每一次表達,都能換來對方的體諒。
甚至有的時候,表達完了還會引發新的矛盾或鬥爭。
也因此,很多人都不敢表達,或不習慣表達。
但我想說,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真正的表達,需要放下對外界的期待。
要知道,我們有表達的權利,別人沒有體諒的義務。
我表達的,僅僅是我的感受,我的態度。
因為我想把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從體內釋放出來,以此來保護自己。
我表達了,我放鬆了,我也就解脫了。
至於別人怎麼迴應,那是他的事。
“ 我表達我的感受 ” 與“ 別人體諒我的感受 ” ,是兩個獨立的事情。
但至少,透過表達,我們能更加清晰地決定一段關係的走向。
就像在親密關係中,如果你明明很清晰地表達了對方的做法令你很不爽,但對方卻絲毫不顧及,屢教不改。
那麼,也許是時候考慮離開這段關係,去給自己找個更加舒心的歸宿了。
真正的溫柔,是建立在內心強大的基礎之上的。
哪怕有人真的可以用溫柔來對抗世間萬物,那也存在一個重要前提,他的內心是坦然、舒適的。
優先尊重自己的感覺,為自己的感覺而活,才是和諧關係的最終答案。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