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從前車馬慢,書信遠,趕幾千里路,只為過個團圓年。

而今,年三十的晚上,聽不到鞭炮噼啪作響,豐盛的年夜飯動不了幾筷子,假期約等於以最舒服的姿勢刷手機……

這樣看來,年的味道確乎有些淡了。

01

我有時在想,到底什麼是年味?

我記憶中的年味,是人間煙火中熬煮的濃湯,它常常融合在這樣的場景中。

一進入臘月,住在鄉下的姥姥便開始忙碌起來,她張羅著殺豬、宰雞、蒸粘豆包。過了臘月二十三就更忙了,掃房子、洗衣裳、進城買年貨、買新衣、做祭祀貢品……每一樣都是鄭重其事的。

在縣城的母親同樣很忙。她在一個小本子上分門別類地記錄著要置備的年貨:雞鴨魚肉、鮮蔬水果、山貨調料、零食糖果、孩子們的新衣、親戚們的年禮。

那時候縣城沒有超市,母親要跑去很遠的“大市場”(本地的生鮮批發市場)採買,經常要分多次才能把東西置備齊。

我們最喜歡的是母親買的小炮仗,每個孩子都有,從初一放到初五,十五還有“大呲花”,整個正月熱熱鬧鬧。

吃罷年夜飯,母親會給我們每人發點“本金”打撲克,就這樣守歲,有時贏十幾塊錢會高興得上躥下跳,希望每天都有好彩頭。

初二回姥姥家,除了長輩們塞給的壓歲錢,最大的趣事就是和表兄弟姐妹一起撒歡。孩提時的年大抵如此。

在物質生活並不豐富的八十年代,人們釋放出極大的熱情盡情地迎接新年,藉助節日團聚,以及享受著以往享受不到的待遇。

那時只道:這年,是尋常的年,這相聚,是尋常的相聚。

直到中年,當“告別”成為尋常後,才發覺:那些尋常的相聚,是流淌的幸福。

02

長大後去外地求學、工作,對過年不再有小時候的盼頭。後來,升職了加薪了,日子好過了。小時候只有年節才能穿上的新衣服,平日裡也可以隨便買;小時候只有年節才能吃上的大魚大肉也被低脂健康取代了……

母親和婆母過世後,我成為置備新年的主力。我向一位朋友請教,她說:“怎麼省事怎麼來。”

她對我說,她在網上預訂了一些工序繁雜的“硬菜”,自己再炒幾個小菜,一桌好看的年夜飯席面就成了。我一聽,有道理。

我在外賣平臺上訂了餃子,備註:“不要煮熟,要生的。”半小時後,外賣小哥就送到了我的手裡,其它年貨,大部分透過網上年貨節搞定的。

我給那位朋友打電話,我說:“兩位80後婦女同志主理的新年,好像少了以前的盛景,年味兒寡淡!”

她說:不是年味兒寡淡了,是父母老了,而我們似乎還沒長大。現在過年,最快樂的那個人不是你了。

我想想,覺得很有道理。

以前是父母置辦新年,創造快樂。現在接力棒傳到了我們手裡,面對日漸老去的他們,我感覺沉甸甸的。

小區裡的熊孩子們肆無忌憚地玩樂著。夜幕降臨時,他們扔摔炮、玩煙花,我看著快樂的他們,想起了消逝的時光,那可不就是遠去的自己麼。

03

記憶裡的年味兒總是隨著臘月臨近愈發濃烈。

如今不是年味兒淡了,而是時代變了,我們的年俗成了新時代的註腳。

從城郊集市到網上年貨節,從綠皮火車到動車高鐵,從走親訪友到雲聚會過大年,我們釋放感情的方式和載體變了。

由繁到簡,幾十年來中國人的過年方式在被傳承的過程中,也結合了時代的特點延伸出新的內涵。

人們懷念過去的年味兒,其實是懷念記憶中的家鄉和親人。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主題,但有一點沒變:年味兒對於中國人來說永遠都是對團圓的期盼。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很多人選擇了就地過年。談及此,不禁想起昔日父母的嘮叨,親戚的問候。

只是“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願以償。”

一輩子很短,珍視尋常。

9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女人拯救婚姻的第一步,放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