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假期裡,走親眷應該是重頭戲。特別是家族基本居住在一個地方的,今天走父親這邊的,明天走母親那邊的。還有兄弟姐妹之間,也要走動。長輩那裡,必須拜年問候,這是禮數。許多親眷,一年到頭,難得遇到幾次,藉著新年假期,互相走動,聯絡感情,這是傳統習俗,也是情感的慰藉。
小時候,最開心的事就是跟著父母親走親眷。只要嘴巴甜,肯叫人,總會得到誇讚,總會有好吃的,也總會有經濟收入。春節過年,親眷間、朋友間互相走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家裡老早就備好了糖果、水果,等著親眷上門。沒有親眷好走動的,會被人家看不起。
經濟條件好了後,大家的感覺慢慢就發生了變化。小孩子少了規矩,大人們多了算計,老人們失了話語權。走親眷也就沒有了那種溫暖的感覺,漸漸成了不得不為的形式。於是,若要問起走親眷的感覺,聽得最多的竟然是一聲嘆氣。大概有三句話:累、沒勁、親情淡了。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過年團圓不是喜慶的事情嗎?分析一下,可能有這樣一些因素存在。
走親眷聽起來好像是主動的行為,實際上主動權並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哪天走哪家,要聽長輩的安排,要提前預約。父母總想讓你到親眷家走動走動的。特別是混得好的,顯擺一下,有面子。親眷家也需要安排,有所準備,要為你留飯。家裡燒吧,得有人操作;去飯店吧,得提前預訂。還得湊滿一桌。不是十分重要、非常親密,不可能單獨為你一家準備。這就要選日子,雙方都方便才行。
走親眷不能空手,總得拎點東西。送多了,自己心裡不舒服。送少了,親眷家裡不舒服。這也是件鬧心的事。還有,送了人家不需要或者看不上的東西,親眷嘴上不說,心裡肯定有想法。如果是帶著小孩子上門,互相之間給不給壓歲錢,給多少壓歲數,這也是煩惱。
一桌平常不怎麼聯絡的人坐在一起,說一起不鹹不淡、不痛不癢、不著邊際的話,也是無趣。總不能總是回憶過去、緬懷往事,或者東家長西家短,老是八卦。沒有共同的話題,不在一個頻道上,話不投機半句多,必然感覺到累、沒勁。尤其是半大的孩子,本來就不願意跟著父母出門,硬逼著來了,只顧埋頭玩弄手機。長輩認為小孩子不懂規矩,大人管教無方。如果小孩子再說出點冒犯的話、有一些出格的舉動,大家都覺得尷尬。實在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規則習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興趣愛好。
如果話題扯到互相比較上去,那就更加尷尬。總有相對差的一方。經濟條件、身份地位、孩子成績、子女成就,甚至穿著打扮、交往物件、居住出行,什麼都能攀比。心態不好,說話真得十分小心。大過年的,不要鬧心好不好。
走親眷最主要的環節就是吃。春節期間,天天大吃大喝、一天兩頓好飯菜。正常人都扛不住。現在條件好了,基本不缺吃。吃也覺得累的。但你不想吃是一回事,親眷有沒有安排或者安排是否到位則是另一回事。上的什麼菜、喝的什麼酒、抽的什麼煙,什麼人相陪,甚至酒有沒有喝好,都是事。一地雞毛。你說累不累?
當然,還有回禮的問題。不能總是吃請,還得回請。看看假期就快結束,怎麼安排?何時安排?想想都累。
可是,累歸累,沒勁歸沒勁,這親眷每年還得走。這是傳統,躲避不了。今年,你選擇了外出旅遊,明年你怎麼辦?一次、兩次,次數多了,在親眷的話語中,你就是一個不懂事的人了。不能不在乎啊,輿論能把人給噁心死了。到底應該怎麼辦?答案還得自己找。多想開心的事,多講高興的話,正能量多了,腿腳就利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