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言西小熊。
今年是農曆正月初二,按我們老家的習俗,嫁出去的女兒初二必須回孃家給父母拜年。
白天,小熊帶著大寶小寶在家裡周邊玩耍。現在,農村也有活動中心,鋪了綠皮草,裝了幾盞燈,還有水泥板凳長廊。
晚上,大寶跑到鄰居小哥哥家玩。小熊就和一旁的伯拉起家常來。
伯母和伯父靠種田把三個兒子拉扯大,一步步
攢錢娶媳婦,如今兒孫滿堂,過上了好日子。
1.
年輕時,伯母生活很窘迫,農村裡面紅白喜事多。
伯母說,她那時剛結婚,夫妻根本沒什麼積蓄,碰到出份子錢的時候,愁死人。
村裡有位老人,兒女多,平時吃穿也節省,伯母就像老人家一次借三五塊,到了秋收賣了稻穀還上。
每次借錢都是說盡好話,還告訴對方還錢日期,這樣老人家才願意借錢出來。
這種契約精神,在農村延續了很多年,我小時候沒體驗過父母借錢的日子,其中的心酸自然也不能感同身受。
2.
中年時,伯母兒子兒媳剛成家,伯母也是勤儉持家。
她說一年下來,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去買肉吃,平時只吃自家菜園子裡種的蔬菜。
伯母伯父兩口子不怕苦,菜園子還種了油菜,這樣買油的錢省了。
自家種了地,糧食的錢也不要花。
這種花錢模式一直延續到兩口子六十歲。
六十歲大孫子結婚了,他們也出了好幾千。現在他們老了,田也種不了,人情支出慢慢就減下來了。
3.
老年時,伯母對我說,女人一定要生個女兒,女兒最懂疼惜父母。
伯母說,她生了三個兒子,兒媳雖然對她好,可是買衣服這種小事,還是她自己張羅。
有女兒就不一樣,過年了,女兒會把一身衣物置辦齊。
如今,我也是身為兒媳,很多地方做得也不夠好,也不懂婆婆心裡到底想什麼。聽伯母一講,有時候金錢也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比如一件新衣服,在老人家眼中可能比一千元現金分量更重。錢拿給老人,老人家不願意花,衣服買了,錢才花到了實處。
4.
伯母的故事告訴小熊,貧窮並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勤勞務實。
一家人都吃苦,苦中有樂。
年老的長輩,孝敬他們最好方式不是直接給現金,一份貼心的禮物勝過千金。
小熊想,這也是春節的意義吧!年輕人停歇下來,坐在一起,傾心身邊人真實的故事。
歷史總是那樣重複,重複中有新的變化。唯一不變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