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婚姻生活的兩大體驗
兩性互動的本能衝動是一種關係。陰與陽、白與黑、苦與樂……相互交織。婚姻是人一生之中必須面對的最重大的選擇。婚姻可以是無性的、有性的;也可以是有娃的、無娃的;不論哪一種選擇,你都必須作出犧牲。
選擇了婚姻不是為了選擇一個人,而是犧牲自我,成就另一個我。“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意義就在於,喜歡對方優點的同時,也必須全盤接納對方的弱點——融合、同化、尊重、理解和關愛。
婚禮的儀式是兩個人對彼此結合的加持。所以,不論是富有與否,一定要有一場屬於你們自己的別樣的婚禮。沒有孩子之前的婚姻與有了孩子之後的婚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體驗。肉體認同與情感認同的天枰將如翹翹板一樣高低轉換。
沒有孩子時是兩性關係,有了孩子之後是鐵三角關係。你是你、我是我、孩子是孩子。
02說教者的錯誤在於試圖借言語讓人產生信仰“真理只有一個,聖賢以許多不同的名字稱呼它”
人的成長路徑和精神層次原則大同小異。但必須從圈層優先的觀念中解放出來,否則你只能停留在自我設限的空間裡徘徊——坐井觀天。生命的覺醒與神話有關,但神話是一種真實幻化的面具。
你可以是萬神之殿的主宰,但要有服務他人的智慧和力量。廟宇或教堂既是神之居所,也是脫離神性的道場。交通工具、攝影器材、通訊裝置等是你腳、眼、耳的延伸。可以放大你的愛好,但無法左右你的性格。
天人合一是存在的體驗。存在即現實。我們總是對每天發生的新聞和八卦訊息很感興趣,但很少關照自己內心的那個孩子。婚姻是和而不同、二而為一的神話,繁殖是代際傳承的神話。
如果婚姻排除了兩性關係的矛盾契合,神話的意義還剩多少?
03為什麼移動網際網路無法解救我們的資訊碎片化的資訊如巨浪排山倒海般從手機和電腦裡湧來。如何識別、分辯、遴選對我們有用的資訊並不是件輕鬆的事情。如果光靠海量的搜尋比對是不夠的,必須仰賴我們的直覺、我們真實的存在。
理性是建立在資料和邏輯分析的基礎之上,從而得出只是你想要的結論。分析得出的結論往往是完美的,但完美的事實往往超出理性的範疇。所以,感性大於理性,而直覺與理性無關。
理性不是孩子關注的重點所在。他並不否定理性。相反,孩子的成長是透過戰勝陰暗的感情,排除內在與外在的非理性所具有的破壞作用的控制,滿足自己的成長需求。
如果不能承認人性本就具有的食色本能,他就會感到焦慮和悲傷。孩子的成長不是英雄冒險,而是自我發現的過程。自我價值的實現既遵循於社會環境中的運轉規則,更依賴於自我熟悉感的產生。我們不應把自己和所經歷的人物與生命能量事件畫上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