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第2本

第313篇

人生是一個很宏大的課題,似乎沒點閱歷的人都不足以談論人生,但人生又是那麼具體,具體到工作、婚姻、家庭、朋友關係、為人處世以及待人接物等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問題上。

你熱愛你的工作嗎?

想到明天就要上班了,你是非常興奮還是滿腹苦水?

你的婚姻幸福嗎?

你在處理和配偶之間的關係方面,是和諧的,還是矛盾的?

你和朋友的關係怎麼樣?

“相識滿天下,知交無一人”,是你的真實寫照嗎?

……

在《如何衡量你的一生》一書中,作者哈佛商學院教授、管理思想導師把多年企業管理實踐和研究中用到的縝密分析運用於對個人成功和幸福的研究,總結出了可以解釋我們的選擇與個人成功和幸福之間因果關係的理論。

在克里斯坦森罹患淋巴癌後,他忍受著化療的煎熬,與病魔抗爭,並反覆思索自己的人生是否過得有意義,最終他領悟到了“上帝衡量我們的人生,不是用金錢,而是我可以幫助多少人,變成更好的人”。

作者在書中給出了一些理論工具,目的是教給我們大家如何才能根據具體的情況做出最好的選擇,用最新的“思考方法”,學會正確地思考,為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Part1 如何確定你將獲得事業的成功

當我們還小的時候,都曾被父母或老師問到過這樣一個問題:你的夢想是什麼?我們可能會給出形形色色的不同答案,比如當宇航員、科學家、警察、老師、作家、發明家、大明星等,但在人生的列車不斷地開往一個又一個的分叉口時,我們的決策也許是讓車繼續開向目的地,但也許早已經偏離了軌道,去到了不同的地方。

作者提到,我們將就著做一些因為錯誤理由選擇的工作,並且開始接受“從事我們真正喜歡的工作是不現實的”這一觀點。

然而,對於作者而言,沒有比現在所從事的工作更合適的了,他每天都在想自己是多麼幸運,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那麼,克里斯坦森為什麼就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呢?

1、真正激勵你的是什麼?

作者提到的真正激勵我們的動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等同於《驅動力》一書中的驅動力3.0——自我驅動,也等同於“黃金圈法則”中的“為什麼”,也可以看作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自我實現”需求。

我們為什麼要做當下在做的事情?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為什麼要為當下的這家公司工作?工作使我們感到快樂的點是什麼?

我們為什麼要和一個人相守一生?和對方在一起時,有哪些獨一無二的幸福感?

內在動力使我們堅持並能夠享受到快樂的源泉,如果思索再三,也未曾找到,便應該重新考慮當下這段職場或婚姻的關係了。

大多數人通常會因為可以獲得豐厚的報酬而更加賣力地付出,但我們也能夠看到一些人在報酬少甚至沒有報酬的情況下同樣幹得不亦說乎,甚至更好。如果錢不是他們行動的動力,那麼他們的動力究竟是什麼呢?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一個“雙因子理論”,這個理論包括兩種不同的因素:基礎因素和動力因素。

基礎因素:有工作本身或個人外在產生,如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條件、公司政策等,有基礎因素,人不會感到滿足,沒有基礎因素,人會感到不滿足。

動力因素:由工作本身沒或個人內在產生,包括有挑戰性、獲得認可、責任感、個人成長等,有動力因素,人會感到滿足,沒有動力因素,人會感到不滿足。

解決了基礎因素,還不足以讓你愛上你的工作,它只能做到讓你不討厭這份工作。

而真正讓我們非常滿意並愛上工作的因素是動力因素,因為工作本身的因素讓你感覺做了對工作有意義的貢獻,它很少與外在刺激有關,更多的是跟自己的內心和工作的內在狀況有關。

許多人把基礎因素作為選擇職業的首要標準,經常把收入多少看得最重,這樣的人往往很難在工作中享受到工作本身帶來的“爽”點。

動因理論建議你:問自己不同型別的問題,而不是總問自己過去問過的問題。比如說,問自己:這份工作對我有意義嗎?這份工作將會給我帶來發展機會嗎?我還能繼續學習新東西嗎?我有機會得到認可、獲得成就嗎?我將會被賦予更多責任嗎?這些才是真正驅動我們的動力。

2、周密計劃與偶然機會的平衡

在作者看來,無論是管理公司,還是規劃職業,都需要做好周密計劃(周密戰略)和偶然機會(應急戰略)的平衡。那麼,什麼是周密計劃?什麼又是偶然機會?

周密計劃是指當我們準備做某件事時,給自己設立好的目標,比如公司要在某國家推出一款非常有潛力的A產品,或者是大學畢業後我們準備進入X行業奮鬥一生。

作者也分別給出了一些企業案例和個人的職場經歷,目的是希望告訴我們,幾乎所有戰略都是周密戰略和意外機遇結合的產物,關鍵是要走出去,並行動起來,一直到你明白將自己的聰明才智、興趣和重點放在哪裡。當你真正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就應該立即將應急戰略轉化為周密戰略。

那麼,如何測試自己的周密戰略或應急戰略是不是卓有成效呢?作者給出了一個“發現——驅動計劃”的工具,也就是說,哪些假設條件需要得到驗證,才能說明這個戰略有效。

舉個找工作的例子:當我們在決定接受一家公司的入職offer時,我們需要問問自己:哪些假設條件是真實的?比如公司承諾你今年會在你將從事的專案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規模化發展,你需要考量它的可能性,而不是頭腦一熱就欣然接受了。把每一個可能的假設條件都一一列舉出來,分別進行驗證,你就有可能認識到,儘管公司承諾了這樣做,但完全不可能真正做到。

Part2 如何確定與親朋友好的關係是你幸福的源泉

事業的成功,並不意味著人生的圓滿,和親朋好友的良好相處才能給我們帶來最真實的幸福。在事業上取得卓越成功但卻出現婚姻關係破裂、朋友形同陌路的人比比皆是。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自己鄰居的案例:

我有個鄰居叫史蒂夫,幾年前,他曾告訴我他一直想擁有並經營自己的生意。他曾經有很多機會找到相關工作,並從中學到東西,而且薪水也很可觀,但是他從來都不願放下自己做老闆的夢想。

史蒂夫很吝嗇把時間花在家庭上,最終為此付出了代價。正當他的公司起步時,他的婚姻破裂了。他經歷著離婚的痛苦,需要兄弟姐妹和朋友的支援時,卻發現自己很孤單。他從未對家人和朋友進行過投資,所以他也得不到回報——沒人故意在他需要的時候躲著他,只是他把其他人忽視得太久,以至於大家都不再親近他,大家擔心任何干預都可能會被他看作一種打擾。

現在他開始回想過去那些年,要是以前——在他需要從家人那兒獲得回報前——不是按原來那種優先順序,而是優先投資到與家人的關係上,那該多好啊!

不論是和家人(配偶和孩子)的相處,還是和朋友的聯絡,我們都需要報以誠摯地態度,給予適當的時間投入,陪配偶逛逛商場,帶孩子去趟遊樂園,週末給朋友打個電話問候一下近期的生活狀況……都能讓我們在人生失意之時,獲得家人和朋友的貼心支援和幫助。

1、你給孩子投資了什麼?

作者提到,大多數父母都會認為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應該把大部分精力投資到事業上,等還在再大一點,開始對大人的事情感興趣時,再把精力從事業上轉移開,到那個時候就會重點關注家庭。然而,到了那個時候,教育孩子就已經晚了,失去了最佳的時機。

有研究表明,人們平均每小時和還在說2100個單詞,“健談的”父母(通常接受過大學教育)平均每個小時和孩子說2100個單詞。相比之下,不愛說話的父母(通常接受教育也少些)平均每天只說600個單詞。

如果把嬰兒出生後30個月內聽到的那些詞加起來,那麼“健談”父母家庭的孩子就聽到了4800萬個單詞,處於劣勢地位的孩子只聽到了1300萬個單詞。這項研究提出,孩子聽人說話最重要的時候,就是剛出生的第一年裡。

而聽單詞更多的嬰兒在長大之後,在詞彙表達、閱讀理解、考試等方面往往表現更好。

2、你的孩子還是你的孩子嗎

克里斯坦森在書裡提出了一個“外包”的概念,在商業上,我們會經常不需要自己親自動手做的一些事務外包給其他人來做,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我們的很多父母也在不知不覺地做著“外包”的工作。比如父母在給孩子們灌輸知識的時候並不是基於認真地思考,一些父母把自己的希望和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參加許多他們自己並不喜歡的活動等。

當我們專注於為孩子提供資源的時候,我們需要問自己一些問題:

我的孩子掌握了培養新技能的方法了嗎?

學到發展更加深入探索知識的能力了嗎?

掌握了從經歷中獲取經驗的方法了嗎?

家庭外包只關注孩子們獲得的資源,比如知識、技能以及經驗,父母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於是盡最大可能為孩子提供各種學習的機會,卻沒有意識去培養孩子今後獲取成功需要的應用能力。比如,孩子的褲子破了,父母不應該僅僅幫孩子把洞口縫上,而是要示範給孩子看,如何縫補褲子,教給孩子縫補的動手能力。

3、你給孩子留下的是什麼

對於家庭,外包的危害不僅僅在於使孩子失去培養自己應用能力的機會,更嚴重的風險是失去了我們的價值。

孩子們在自己準備好學習時才能學到東西,而不是在我們準備好教導他們的時候;如果當他們遇到生活中的挑戰時你沒有在他們身邊,那麼你就失去了塑造他們價值取向的重要機會。

Part3 如何確定你能正直一生,遠離犯罪

人生是變化莫測的,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各式各樣的場景和問題,有些是可以預測並能夠輕鬆解決的,有些則是出乎意料甚至可能讓我們的人生失去控制的。

面對這樣的不確定性,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認清自己所處的位置,當你達到任何一個目標時都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通俗一點來講,當我們做出一些成績時,千萬別飄。

7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感情就像頭髮,長了會分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