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座城市的距離並不是幾千公里,而是幾個小時飛機的距離,如果你經常飛,你一定可以明白我的感受,我一個朋友做海外投資的,在全國設有辦公室,先把北京、上海、深圳的點給辦好,然後再去重慶、成都、太原、杭州這些二線的城市,然後再考慮三四線城市,或者乾脆就不設點了,用二線城市去輻射就行了。
在香港的朋友,畢業後有一部分留在香港打拼,這兩年陸陸續續有人離開了這座城市,剩下的人一般都是一年能掙個五十萬或者是一百萬以上的,其實香港是比北上廣深更加不包容的城市,因為住房成本和生活成本實在是高了太多了,而且呢取錢的工資並沒有高出多少。所以香港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有錢人的天堂,沒錢人的地獄,真的是不誇張,然後我問他說,有沒有想過回老家工作?他覺得自己還年輕,還想在這裡發展看一看,回家鄉是最後的選擇。
那麼一線城市呢最適合兩類人,一類是民工,雖然他們很辛苦,但是城市賺的錢還是比老家多,而且呢他們也不會打算在一線城市買房,這不是他們最需要考慮的事兒,所以他們是可以獲得自己的快樂。
第二類人呢是精英,這些人有體面的收入,有適合自己能力發揮的平臺,他們也能找到自己的歸屬,而在這兩者之間的是廣大的工薪白令就屬於艱難生存的大多數人。房子可以給他們安全感和存在感,但是拎起腳尖窺探房價的時候,他們也只能嘆生氣,政府為什麼花大力氣來落實租房來取代買房呢?就是緩解廣大一線人民群眾的肉身焦慮,一線城市人們的焦慮更多的是物質,在於自己的薪水收入,在這座城市過不上想要的生活,但是他們知道這座城市的資源特別多,有能力、有意思的人也很多,機會特別多,也許就藏在未來的某個角落。
那麼從機率上來看,一定有一天可以被自己碰上。也許是在咖啡館裡和陌生的投資人的某次交流,也許是參加某一次培訓會,也許在幾個認識新朋友的飯局之上,說不定某一天自己就被眷顧了,一線城市的人吧,也許物質上真的不夠體面,但是思想和靈魂不會感到寂寞,所以一線城市不友好,房價高、租金高、霧霾重,所有這些負面的東西都被段子手們消化成搞笑的內容,我們都是用腳投票的人,我們都把票投給了大城市。
物質是相對容易滿足的,而靈魂的慾望一旦被喚醒,註定是永遠飢渴的,很多人以為現在三四線城市的年輕人過著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日子,生活當中雖然沒有大高潮,但是也有小確幸,一生想要追求的就是這種穩穩的幸福,但是真的是錯了,其實三四線城市的年輕人往往比大城市的年輕人更焦慮,為什麼這麼講?
因為網際網路的滲透和普及放大了慾望和可能性,以前如果你在三四線城市工作和生活,你其實並不太會知道北上廣的同學到底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你只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無奈,但這種模糊的概念並不會真正衝擊內心的防線。
之前抽象的精彩變成具象的活體和細節,你會覺得很刺激、很新鮮,你也會覺得說你微信朋友圈裡的生活比你現在的生活真的是有意思太多,更可怕的是,說不定這些一線的同學或朋友裡,還有太多你當年你不怎麼瞧得上的人,你內心的聲音可能是當年讀高中的時候我才是更厲害的人呢?那麼為什麼現在在一線城市活色生香的,偏偏是曾經不起眼的他呢?
晚上八點後的人們不是在加班,而是在足浴,你在家鄉也有房有車,物質所搭建起來的安全感一片片的碎在地上,你內心平靜的海面開始暗濤洶湧,你有不錯的物質生活,你有超過一百平米的房。你上下班自己開車,也許還是寶馬三系或者是五系,但是你會感到靈魂的飢渴。
它就像一頭許久沒有進食的獅子那樣,睡了很久,醒來之後其他全部消失,只感到飢餓。所以我相信隨著社交網路更加發達,交通更加便利,城市化的浪潮只會加速,會有越來越多的三四線年輕人離開家鄉小鎮,湧入一二線城市。所以當你問我站在北上廣和二三線城市的十字路口,自己該做出一個什麼樣的選擇的時候,你是選擇肉身還是選擇靈魂?這一切的選擇都無關乎道德或者是價值觀,只關乎你更傾向於哪種生活方式,以及你是否願意承受之後一切的風險。如果在若干年之後,你可以對自己說,我不後悔,那麼這一切的選擇也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