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節,是40年來第一次沒有與父母在一起過的春節。
距過年還有20多天時,媳婦提議響應政府號召就地過年。為此跟媳婦時不時的、潛移默化的表達想回家,甚至借用網路段子攻擊她,都被她嗤之以鼻的回絕了。越到年根底越是想家。
過年是什麼?每個人對過年的感受應該不同吧,估計有會有很多種。
我期盼的年:是除夕前一天或者除夕當天上午跟父親一起貼對聯;是除夕上午在正堂掛ying(老家的叫法,應該屬於家譜之類),擺貢品;是除夕中午吃母親包的一年當中最好吃的一頓包子;是下午跟家族裡大爺們、哥哥們、侄子們一起去祖墳燒紙錢、放鞭炮、磕頭,請祖先、迎年;是除夕晚上,母親拿出她置辦的所有好吃的,讓我們邊吃邊看春晚,她自己則準備包初一早上的水餃;是初一早上,天不亮就被父母忙碌的進出房門聲,和遠近交錯的鞭炮聲叫醒;是由家族中起的最早的哥哥和他侄子來我家拜年開始,等待家族中其他成員陸續到達,然後一起出發,先去本家族裡的每家拜年、磕頭。再去鄰居家,村裡其他家族的長輩、其他姓氏的好友家拜年。;是拜完這一圈後,沒吃早飯的回家吃飯,吃過早飯的開始東家西家的聊天、打牌;是同學們開始張羅在某家聚齊,聊聊這一年來的相思,聊聊上學時的趣事;是不知不覺就到了初一傍晚,感慨這一天過的太快,還沒有玩夠;是初二開始,就開啟親戚之間的串門拜年,或去做客、或在家待客,隔的近的姑表親、姨表親都在這幾天內團聚,互話親情;是初三早上送年;是短暫的假期結束,父母、岳父母把車內塞得滿滿的,啟程返回工作駐地;是年前高興忙碌的置辦年貨,蒸饅頭累的夠嗆,年後啥也吃不動剩一大半被我們帶走;是這一年當中最期盼的幾天,是一個山東農村孩子的我,所期盼的年。
過年真好!過年想家!在家陪父母過年!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