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請問大家,你關於情愛的認知從何而來?電影、電視、小說中。而這些文藝中描述的情愛會如何呢?

劉碩斌老師《法喜集:文學多亂人心》寫道:文學更多是作為一種維繫社會精神食糧的存在,如從生命真義來說,也恰恰是文學最亂人心,特別是對人性氾濫的文學,極為造業。即使是演繹大道經典的也多是管見、定見或斷見,畢竟,開悟了的,真能合道,能覺悟人心的文字極少。世道的文采多是在共性、共情、共娛、共理上追求,且多是被情所困時的心光顯現。且一般文人多在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中,在憂思悲恐驚中,表達自我、抒發情緒而訴諸文字。層次高些的則更具自己個性認知的思想,再高些的其思想則更具哲理,開始體現出一些智慧。其實,哲理的本質在融通,融通的根本在通道,所謂通道明理。道可以說是人心的共鳴,是最大最根本的文采。真通道者無需執著文采而自然文采斐然,佛學謂文字般若,譬如《道德經》。

跟著文藝學來的愛情,最終容易讓自己的愛情虛幻與現實的矛盾,出現初戀的時候我們不懂愛情,初次進入婚姻也不懂婚姻,就因為這個不懂而必須付出代價。

由人性學給出的愛情理論體系大概情況如下:

愛情的環境

越是高的離婚率,同床異夢率,越是說明環境不好。以公佈所說的77%的因為三觀和情感不合來說,三觀不合,則是因為現在人們的價值觀差異比較大,最終大在哪裡?各自都自私。總體來說,我們愛情的環境不好。於是,單身現象多,矽膠娃娃好賣。

愛是什麼?

愛是人性中重要的、更深層次的人性要素。重要,如果發揮出來,產生的作用巨大。深層次,不容易被認知和被開發出來。

頭髮也是人性要素之一,但比較次要、比較淺表。掉了幾根頭髮沒有任何問題,丟了愛則問題大了。

為什麼要愛?

愛是大自然進化給人類,讓人類用來幫助其生存、發展及實現人性幸福之目的的人性要素。大自然為什麼要讓人有聰明的頭腦?當然也是用來幫助人生存與發展,幫助人實現人生幸福的。人的身上所有的東西都服務於人,服務於人生。一樣不多,每樣都有功效,每樣都不浪費。

為什麼愛能夠幫助人達成人生目的?比如,人是透過吃食品而生存的,但不是任何東西都能當食品。有機綠色食品、垃圾食品、被汙染的食品,你選誰?有機綠色食品,而且要愛上它,而不是愛上味道可能更好的垃圾食品。用愛來區別出事物與自己的關係遠近,近的東西作用更大,有負面作用的東西要遠離,甚至要恨。

愛的目標

愛作為人性中基礎性要素,應該注入到人各項行為活動中。具體包括人生所要面對的物、事、人。

愛物,首先是關係自己生存和發展的東西,錢。每個人原有的物質條件水平不同,對物質愛的具體品種、愛的程度不同。但人生不僅是要針對物質,所以也就不能把全部的愛都給到物質。

事情,愛學習、工作,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總是第一位的。從這點看。許多人厭學,厭做,也是普遍不懂愛的表現

人分為自己和他人,自己為人,想做一個志存高遠的人?想做一個出人頭地的人?平庸者?小人物?……,你愛怎樣的自己?

自己選人,自己主動會愛上怎樣的人?好學與厭學,好做與懶做,有才與無能,善良與邪惡,誠信與欺騙,大氣與自私,大格局與鼠目寸光,自律與任性,理智與衝動,認真與粗心,有人生目標與無所事事,做事懂得循規蹈矩和任性胡來,懂感恩與忘恩負義,勤勞與好吃懶做,上進與墮落,追求與放棄,健康與疾病,整潔與邋遢,禮貌與蠻橫,智慧與昏庸,情緒穩定與暴躁,有情有愛與無情無愛,外表美觀與猥瑣……

你到底選擇、喜歡和愛上怎樣的人?回答當然是好人。請問:一百個人中,有多少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100%?90%?我相信這是大部分,這種大部分發自內心的選擇就是王陽明說的致良知。王陽明還說:“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

我還堅信,所有的離婚、犯罪、事故、災難、痛苦、損失不都人性中的惡造成的嗎?所有的美滿婚姻、幸福人生、貢獻社會、事業成功、健康、福祿壽喜……,所有美好都是人性中的優點所導致。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本能地選擇、喜歡、愛上這些人性中的優點,自己怎樣成為這樣的人並吸引到這樣的人?怎樣讓自己的愛人也成為這樣的人?

怎樣愛?

從看著順眼,到感覺好,到喜歡,再到愛,這是一個基本程式。

要注意的是:其中的每一步都是一種升級,都有內在的支撐,內在得有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別輕易跳級。

愛的動力

電影《送我上青雲》中有一句話:“愛慾是每個人必經的生死之門,從這裡出來,也必將回去。”這裡的愛慾通常是男女之愛。其實這最終是指向人類的生息繁衍。

人們一般說的愛,可能都集中到了愛慾上了,其實愛屬於整個人,整個人生,屬於人為幸福人生而具有的生理活力。

愛的情緒、情感,穩定的情緒不僅是愛的需要,也是整個人生的需要。愛讓人的情感更專一、更長久,凝聚更多力量。

3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一句話的承諾,牽掛一生!(我和愛人的故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