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回老家,跟一幫多年的好友聚餐是這麼多年來的慣例。這次多了一位新朋友,於是大家做起了簡單的自我介紹。
以往沒有這個環節,因為彼此太熟悉了。這次打一圈之後,心生一股美好的感覺:身邊有一幫不斷積極努力的好友,真棒!
朋友當中,有從事基因檢測、剛剛從河北石家莊抗疫回來的英雄,有大型銀行的前後臺精英,有央企國企的核心骨幹,有地方矜矜業業的人民公僕,有上市公司的員工,以及為了家庭、理想孜孜不倦努力的奮鬥者。
大家都是來自十八線小城鎮,沒有特殊的家庭背景,沒有上過特別好的學校,從各地鄉鎮來到同一所高中,一路升級打怪,各自在自己的人生跑道中越走越穩,越走越好。
可能是人到中年的原因,最近喜歡上了三問自己思考人生。開車回家路上,一路在想,這樣的一個圈子是怎樣形成的呢?大家是怎樣一塊走到現在的狀態的?對往後的生活有什麼借鑑意義?
1、趨同的三觀。
人們的各種行為,從底層上來說都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驅動。
講到這,還是要衷心感謝下國家的義務教育政策,以及我們那個年代,遇到的各位盡職盡責的老師們。
那個時候,家長雞娃的現象,在十八線縣城這種地方几乎是不存在的,有些家庭生計都還是個問題。
孩子們在大腦最空白的時間段,接受了什麼樣的三觀,現在回頭到看,真的至關重要。
在成長過程中很多看似不經意的選擇,其實都是三觀在默默發揮著作用。
比如選哪一門專業課,報哪個學校,選哪個專業,從事什麼工作等等。
2、共同的場景。
如果說三觀是精神世界的導航系統,場景就是腳下通往目標的路。
高考,求職,結婚,生子,漲薪,晉升,迷茫,再出發,等等。
在這些路上,大家經歷了類似的磨難、看到了類似的風景,過程當中,三觀得到了調整與鞏固。
而調整、鞏固後的三觀,就像是經過了層層漏斗,越來越具象。也因為越來越具象,彼此間的認同感越發強烈。
3、互為正反饋。
大家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賽道上努力,因而階段性各有不同的經驗心得、實踐產出。
很多人都有夢想,也會定計劃,但大多數人都因為堅持不下去而中途放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缺乏過程中及時的正向反饋。
而身邊有一些志同道合、彼此認可的好友,他們的階段性成長,可以提升正反饋的頻率,讓自己時不時就能“充電”,特別是遇到瓶頸、壓抑的時期,能再次相信,只要方法正確、願意努力奮鬥,一切皆有可能!
相聚完也意味著春節假期即將結束,大家都要再次各奔前程。最後用抗疫英雄的聚會結詞,祝好友們,也祝所有的人,“越來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