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去年春天父親在家休養,果園附近,鄰居家散養的雞跑到我家地裡,父親似乎只會暴怒,問候了果園鄰居家裡的長輩,到處說要藥死這些雞,父親說他已經溝通了四五次,不見效果,我半信半疑。這件事本來我家是受害者,但我感覺父親這樣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好。父親的神經似乎已經被酒精麻醉,身體出現不協調,目前,因為兩次大病,父親已經戒酒,仍然吸菸卷,為此我讓母親不要再給父親買了,母親很委屈,說不買父親就會生氣不滿,她兩頭不好做人。我其實理解父親,就像我一直想戒掉熬夜和手機依賴,總也未能成功,父母都是苦命人,母親小學沒上完,姥爺就得病去世,母親就輟學回家幫姥姥看大兩個弟弟。爺爺是一個喜歡安逸的人,一輩子沒受過罪,也沒給父親留下什麼財產,父親結婚沒多久又自己拼命為爺爺蓋了房子養老,貧困伴隨著貧困思維、行為一直在代際間繼承傳遞著,富貴似乎同樣如此,以往地主家的孩子,經歷了大起大落後,往往大都仍然發展的不錯,我只能歸結為家風傳承。我不喜歡我的家庭生態,每次回家前都充滿期待,希望家裡發生變化,可每次回家後都是失望,渴望逃離,然後離家期間又慢慢生出希望。我的父母肯定愛我,我也愛我的父母,父母為我付出了血汗辛勞,我也願意努力回報,可心中的隔閡似乎卻難以消除,也許僅僅把我養大供我上學就已經耗盡父母全部心血,我不該再要求更多,可天底下哪家父母不希望自己子女更有出息,哪家子女不希望自己父母生活更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樣一想,父母似乎從來沒要求過我盡善盡美,高官厚祿,衣錦還鄉,果然出現問題還需要多從自身找原因才是正道嗎?如果大家都能多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似乎問題早就應該消失了,可問題一直都在,那就是大家很難主動從自身找問題並改正。這樣看來,批評與自我批評確實非常重要。昨天發完上一篇文章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說出自己對父母的不滿和抱怨,這似乎是一件有違孝道的事情,我也深受這種想法影響,抱怨完之後時常受到良心譴責,在以往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框架中,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母對子女也有著近乎絕對的權威,這些框架被統治階級包裝為以孝治天下。我認為忠孝是非常好的品德,愚忠愚孝卻不可取,愛國愛黨愛民族更要勇於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樣才能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政治社會家庭風氣,即使提出的問題不合理,黨國家政府也可以解惑答疑,增強凝聚力。歸根結底,國家社會的最終力量掌握在絕大多數人民手中,如果絕大多數人民都能夠正確的認識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那麼黨中央國務院帶領全國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任務就有了最為堅實的根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多學習,多進步,多分析,多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就是一個民族進步的力量。我心中的中華民族巔峰,大唐貞觀之治,唐太宗就是一個善於納諫的明君,這大概源於唐太宗的自信,因為自信更加包容,貞觀時期統治階層善於進諫納諫的良好政治生態對於大唐自信、包容、開放精神的形成應該有著很大促進作用。我想起亮劍中的一些臺詞,大致意思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領導者對於組織精神的塑造有著巨大作用。孩子可以提出父母的問題,父母能夠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下屬可以放心提出領導不足,領導可以虛心接受,不打擊報復。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家庭或者組織才能健康發展,成員間的凝聚力才能得到加強,為著共同的目標努力。可是似乎正常人都喜歡聽馬屁話,有人指出自己錯誤就會極力抗拒,心懷怨恨,這大概是常態,所以英明的領導不多,真誠的下屬很少,夫妻、父子、母子、兄弟、姐妹之間尚且如此,何況一個單位,一個組織。問題既然可能存在,那就應該拿出來,曬在眼光下,是誤會總能消除,是問題總能解決,這樣一個家庭,一個單位,一個國家才能不斷進步。為自己抱怨父母找了這麼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心下稍安,父母愛我無疑,我也愛父母,希望我們的家庭生態可以逐漸好起來。

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情人節紅包,你被分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