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有些事從當初的執著到後來慢慢的看淡,但是父母親情這塊,從記事之時起,始終難以忘卻,尤其去年夏天開始,每次回家給父母理髮時候,感觸最深。
上小學的時候,我家步行到學校,幾分鐘時間,從一年級開始到五年級,班級的鑰匙始終都是我保管,那時母親個子高大,腰不駝,背不弓,腿腳靈活。每天清晨,我,哥哥,姐姐還在夢鄉的時候,廚房風箱的聲音就會準時想起,而母親起來,一改她風風火火的性格,她都會輕輕的起來,洗鍋淘米煮早飯,母親早飯做好的時候,我們還在夢鄉,一般爸爸起床比我們要早點,爸爸吃過早飯騎車到縣城工廠上班,就是我和哥哥姐姐起床上學的時候,而母親這時已經是家裡屋外忙的熱火朝天,農村責任田,每家都會養頭豬,積攢肥料,母親這時已經把豬牽到院子中間栓好,開始打掃豬圈,等到我們起床後,母親開始催促我們開始吃早飯,那時的農村生活條件異常平凡簡單,稀飯加撈飯,鍋架上蒸著冬天醃製的冬花菜,醃菜湯上面漂浮的豬油,發出的香味,碰擊著我們的味蕾,煮稀飯的水是母親從村子裡水井裡挑回來,煮出的稀飯濃濃的,上面一層米油皮浮在上面,可能我在老小的原因,每次開鍋,都是我用筷子撈起來放在碗裡,為此哥哥和姐姐到現在都笑話我,說我臉皮厚是有原因的。最開心是每年秋冬季,家裡有醃製的鴨後,媽媽煮早飯的時候總會切上那麼幾塊,和稀飯一道下鍋蒸好,還沒起床的我們,聞到鹽鴨的香味,主動起床吃早飯,而我又是那個臉皮最厚的傢伙,總會找肉多的夾在碗裡,和著稀濃適中的稀飯,美美的吃上二碗。中學的時候,每天早上我都要步行到鎮裡學校,而母親起來比以前更早,特別是冬天的時候,母親總會在煮稀飯時放上家裡蒸的粑粑,香甜的稀飯搭上厚實的粑粑,是我每天早出中歸的動力,而每天下午放學到家,丟下書包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揭開家裡廚房的鍋蓋,盛起母親抽空煮好的稀飯,厚厚一碗,沒有一點暈菜我都能吃上幾碗。隨著哥哥姐姐成家,單身狗的我吃了五年母親煮的稀飯,後來隨著我成家,漸漸母親煮的早飯我吃的就漸漸少了。但是最近幾年過節回家,母親煮出的稀飯豐富了不少,小米,花生,紅豆,綠豆,紅棗,而母親再也不用起大早燒大鍋扯風箱。新式的電飯煲,真的簡單而實用,煲出來的稀飯,更加濃稠香溢,連我家最不喜歡吃稀飯的娃娃都誇奶奶煮的稀飯好吃。時代在進步,科技越來越發達,現在的人民群眾,經過短暫的大魚大肉年代,人們更加註重保健養身,注意飲食文化,素食,少暈,成為主流。我們的父輩漸漸變老,而我們對於父輩的記憶,在歲月長河裡,在日常一日三餐飲食和往事裡找尋到,可能就是往後餘生裡最值得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