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人本質上是具有社會性的,故很容易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即使獨自決策,我們也會根據別人將會做何評價的預期,所以,當我們做決策和判斷時,必須把社會因素考慮進去。

故本文談的是哪些社會因素會影響我們做決策和判斷,以及他們是如何影響的。

一、社會易化定義:

對於簡單的、熟練的行為,有旁觀者在會做得更好(促進效應),而對於複雜的、還沒掌握的行為,有旁觀者在則表現得沒那麼好(損害效應)。

後續研究表明,不論旁觀者在不在,只要當事人預期自己的行為會受到別人評價,也會有類似的表現。

我的思考

難道是因為期待讚賞,害怕批評的心理嗎?

舉例:

例1:當眾演講,大部分人會因為這技能沒掌握好,而出現緊張、卡殼、忘詞等現象,但是私底下卻能將演講詞背的滾瓜爛熟。

例2:不善言談的人,在大家面前可能是訥言訥語,但是在家人面前卻是十分善於言談的。

二、社會性懈怠定義:

當群體的一員做一件事情時,不會像自己獨立完成時那麼努力。

原因:

在群體中時,不像個體那樣能感受到努力和結果之間的關係。

舉例:

例1:一個和尚擔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例2:如果職責不明,那麼幾個人工作時,容易渾水摸魚。

例3:按件計酬比按小時計酬的效率高,雖然它有追求速度不追求質量的弊病。

三、旁觀者干預定義:

當有旁觀者時,人們被抑制住一些本想要干預某件事的想法;當沒有旁觀者時,人們很可能就去幹預某件事。只有這個現象只有9歲以下的孩子能避免旁觀者導致的抑制作用。

原因:

群體分散責任,而個體承擔全部責任。

舉例:

例1:法不責眾

例2:某些建築的要求記錄主要負責人的名字

例3:沉默的大多數

四、社會比較理論定義:

在面臨選擇時,人們更願意和自己觀點和能力相似的人進行比較。

原因:

1、人們具有評價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自身觀點是否恰當的需要;

2、且在缺乏客觀、非社會性標準時,人們會和別人做比較。

常見的表現:

1、從相似的人那邊獲取行動的線索。

2、社會性痛覺喪失:如果對方能更忍受痛楚,那麼自己的痛覺感受沒那麼強

舉例:

例1:如果你比別人優秀一點點,那麼很容易遭嫉妒,但是如果優秀一大截,則不易遭嫉妒。

例2:人以群分,物以類聚。

五、從眾定義:

多數人的意見足以引起從眾行為。在實驗中,1/4-1/3的人從不從眾;15%的人平均從眾所有行為的3/4;平均下來,所有人做了1/3的從眾行為 。

原因:

1、資訊壓力,大部分人以為群體正確的機率比個人大。

2、規範壓力,害怕成為少數者而遭孤立。

我的思考:

1、此處的從眾是從眾本身是錯誤的行為,如果是正確的行為,資料不只這麼點。

2、此處測試的西方國家,西方是基本上是個人主義社會;而我們國家是集體主義社會,還特別是我們大部分人都還是小農經濟的思想,所以我們從眾行為絕對比西方測試要多很多。

舉例:

例1:指鹿為馬

例2:很多同妻的悲慘遭遇,是因為那些同志從眾主流結婚呀。

六、少數派的影響定義:

當少數人的建議保持一致性且自信時,能對群體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這個少數派是從多數人的群體中投奔過來時,產生的影響將更大。(一致性+自信+背叛)

原因:

一致性>搖擺不定;自信>不自信;從多數人中背叛的人的影響力>始終在少數群體的人

舉例:

例1:領導者的領導行為

例2:創新的擴散

例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黨的建立

七、群體盲思定義:

在群體決策中,為了維護凝聚力和和諧時,群體的思考能力、事實和道德判斷能力退化的現象。

原因:

當群體具有凝聚力且不受外界影響時,群體忠誠和群體壓力會導致群體盲思。

群體盲思8個普遍特徵

1、無懈可擊的錯覺

2、忽略警告或將其合理化

3、對群體固有的道德觀深信不疑

4、對其他建議者充滿刻板印象,認為要麼太邪惡,要麼太弱或太蠢

5、少數派會倍感壓力,如被反擊或冷嘲熱諷

6、全體意見一致的錯覺

7、自我省察,即如果自己意見和群體不一致,省察自己是否錯了

8、精神保護,即使群體遠離任何破壞群體良好感覺的資訊。

如何避免群體盲思

1、群體領導應該明確鼓勵不同的意見和批評

2、群體領導應該一開始就避免表明個人偏好

3、與其他群體或其他領導一起考慮同一問題

5、群體應該要求群體外的專家或同事參加群體的會議,並鼓勵他們挑戰群體的一致意見

最好的辦法是任何某個群體成員充當批評者的角色

舉例:

例1:六項思考帽

例2:古代帝王都是不先表態的

例3:集體主義社會比個人主義社會更容易犯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真正愛過你的男人,和你分手後,不會這樣對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