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據我媽說,拿到她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我姥爺興奮地在村裡開著拖拉機繞了好幾圈。那時候他老人家已經肝癌晚期了,但是和人家大聲炫耀的勁兒,還是那個年輕的帥氣小夥。沒等送我媽去到大學校園,他就去世了,這是我媽最大的遺憾。還是據我媽說,她讀書有天分,我姥爺很早就看出來這一點,所以送我媽去很遠的好學校上學,要走好幾十裡山路。我媽沒出息,想家,時常哭著偷跑回家,說不讀。她那個小身板做農活肯定不行,做做手工應該挺靈巧。但我姥爺特別堅持,一定要她讀書,我媽的老師也特別堅持,安排我媽同桌下雨天下農村趟著泥水兒喊她回去上學。當我媽同桌也挺不容易。初二時候政治課,老師問未來的夢想,我講了這一段,說我想實現教育公平。記事起,我家庭條件還好,同齡人裡吃的喝的啥也不差。我媽教育我,都是知識改變的命運,要不是當初的選擇,哪有現在的好日子。

17歲的夏天我去支教,電視劇裡的情節是帶了濾鏡的世界,現實遠比螢幕上的殘忍。水質太酸,熬粥要放很多鹼面,吃得上吐下瀉。女娃娃們對城裡來的女老師好奇的不得了,一大早就來我屋裡圍觀,看到我戴隱形眼鏡嚇壞了,問我往眼睛裡放什麼東西。那一刻,我想,世界那麼大,有一些人看我們,是不是和我們看村裡的這些娃娃們一樣。他們如果能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再回來建設家鄉,多好。

我姥爺不知道國際教育,只懂得高考改變命運。我媽不清楚國際教育,只懂得知識改變命運。我們的上兩代,因為時代背景和家庭環境,只看見一個選項,堅持下去就是勝利。好在我們這一代家長有了更多選擇。

今天面談的其中一組是我10年前的託福學生。知道我在側重研究國際教育和國際學校,就約著聊聊孩子國際教育路線選擇問題。孩子現在幼兒園階段,考慮公立私立哪個好,以及未來10年孩子的規劃。算了算,10年前的學生多大?沒算明白。一問才發現,教育路線選擇的接力棒,都到90後了。70後遇上改革開放,80後遇上地球村,90後遇上經濟騰飛,一代比一代時代背景好,家長們為下一代做教育選擇,還只有一個選項嗎?我研究國際教育有私心,上一代給我提供這麼好的條件,我得給我的下一代多備幾個選項。

如今,升學路徑不止高考,學習也不僅僅簡單意味著背誦書本上的知識。北京96所國際化學校,其中,公辦學校國際部23所,2021招生簡章總人數2240人,僅招收10年級入讀(高一),京籍為主。民辦國際化國學校(不含僅招收外籍)60所,和公辦學校國際部不同,民辦國際化學校招收的學段不止高中。60所中,幼小初高15年一貫制的有17所,小初高12年一貫制的有18所,每所學校平均一屆招生人數150,京籍佔比70%。

除了學校選擇,課程選擇也很多。96所國際化學校提供的課程體系多達10餘種,公辦學校國際部以AP課程為主,偏向美國居多;民辦國際化學校IB課程較多,世界通行;英國方向有A-Level課程,加拿大方向有OSSD/BC課程,澳洲方向WACE/VCE/SAM/HSC課程,同時還有新加坡國際高中課程等。

從時間來講,早在小學就可以進入國際教育了。新東方雙語學校是新東方體系內的國際學校,他們的校長高薇老師說,小學段統一用IPC課程體系,這是IB團隊出來的一批人基於IB的小學段做了研發革新後建立的課程體系。在另一次訪談中,世青校長助理李錳老師提到,進入IB體系最好的時間是3年級和5年級。AP和A-level體系,不晚於初二就好。

那麼選國際部,還是選國際學校?

公辦學校國際部有兩個絕對優勢:生源有門檻、費用整體低。生源有門檻,錄取結果就有了基礎保障,所以出口資料整體好。公辦校國際部整體學費不高於12萬/學年。還有一個相對優勢:管。公立體系對教學結果整體“功利”,對學生管理相對嚴格。最有國際範兒的十一學校國際部,對學生的學分管理相當嚴格,絕不是大家說的洋味兒十足,就什麼都不管。洋味兒體現在人性關懷,我們問為什麼早申結果不好好使勁宣傳一下?十一國際部老師說,不著急宣,那些還在等待常規申請結果的孩子們還等著呢,宣了他們多難受。被大家說不管的公立國際部,還有北大附道爾頓。真的不管嗎?面談的時候一個家長提到,害怕孩子玩手機。我們問到北大附道爾頓的老師,是真的不管理電子產品嗎?老師輕描淡寫地說,我們校規裡寫了,有屋頂的地方不能玩手機。孩子要是夏天不怕曬,冬天不怕冷,也不嫌站在院子正中間玩手機費勁,就去站著玩,我們確實不管。

民辦國際化學校有兩個絕對優勢:招生限制少,包容度高。民辦國際化學校沒有戶籍門檻限制,對非京非九類人很友好,也給京外優質生源提供了享受北京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同時,包容度高,實現全人教育的可能。10年前的學生面談時候說,自己當年留學是高考失利後趕緊學了託福倉促去的美國,和其他班上同學比,準備太不充分了,這是當年的遺憾。所以孩子現在幼兒園,就堅定國際路線,開始規劃美國本科路徑。從小入讀國際學校,是她堅持。希望孩子不怕嘗試,不怕犯錯,不怕競爭,希望孩子發自內心的熱愛和探索。國際學校的包容還體現在STREAM理念。STREAM比STEM多了R和A,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的基礎上,增加了Reading閱讀寫作等文學素養培養以及Arts藝術素養培養,綜合提升競爭力。對比鼎石7年級孩子的課程安排表和公立初一孩子的課程安排表,不同理念不同體系的差別當下立見。民辦國際學校的相對優勢很明顯-孩子更快樂。當然,學習好也很重要,別孩子快樂了,您樂不起來了。

家長要選擇,孩子自身的選擇也很重要。

回到初二那節政治課,我還下定決心,實現教育公平的手段絕對不通過當老師。為啥?這麼辛苦的活兒,我可不願意。我爸是軍人,常年不在家。幼兒園我最早去最晚回,全勤標兵,因為我媽學校晨讀7:20開始,我幼兒園7:30開門,我媽這個英語老師是晨讀主力啊,只能犧牲年幼無知的我了。放學也是,5:00我放學,5:30她下課,往往是等到海枯石爛還沒人來接。但在支教的日子裡,我的想法改變了,因為早來晚走的不只是老師,是全體同學們。回憶裡清晨日暮的微光中,都是那些走好遠山路,懷裡帶著一個幹饃饃當午飯,坐在小院子的角落裡,默默讀書的小身影。所以,從那時起,我想做一個老師並願意為之努力。

可是孩子們有那麼多可供思考的時間和素材嗎?如果不是他們自己選的,他們會有動力為之奮鬥嗎?所幸今天面談的三組家庭,孩子都是核心表述者。

第一組是小朋友自己一個人來的,頭一回在春節面談單獨和15歲的初三孩子談自己的人生大事,我倒是有點激動。我們討論的議題圍繞小升初、初升高、美本留學規劃三個大的話題展開,也聚焦於從現在到中考,國際部加試和校內成績時間怎麼保持和平衡的。孩子有想去的國際部,我約好他製作簡歷,我來批改,再模擬一下面試。1個小時的時間過得很快,臨走我沒有忍住,問他怎麼自己來了,這麼大的事情能決定嗎?他說,我家第一志願都聽我的,但我爸是我的重要輔助。大事兒上,家長會根據經驗來選擇,大方向錯不了,但是我知道他佔比也就30%,剩下的70%得靠我自己的努力。我15歲了,馬上成年,腦子裡有一定的規劃。這個選擇只要適合我,我就願意為它去堅守去奮鬥。只要我認定了,這個選擇的結果就不會很差。

第二組家庭是媽媽帶著閨女,我看填寫的問題主要聚焦於國際部選擇和託福學習,做了一定的準備。結果小姑娘一進門,主動要求先單獨和我談談,要媽媽迴避,在門口等一會兒。我倆單獨談話的這40分鐘,媽媽在門口肯定想,女兒在屋裡和這個老師到底說了啥?後來我和孩子媽媽說,我和你家姑娘是這麼聊的。“媽媽每一次嘮叨的背後,其實都是在說,我愛你。”關於選擇國際路線,姑娘和媽媽都是堅持的。但媽媽看到的是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可能,以及和孩子性格最好的契合;孩子認可這個選擇,可額外看到的,是更多的考試和更多的困難,以及爸媽期待背後潛在的失望。身還未動,恐懼和抗拒已先行。所以必須先把這個抗拒解決。

最後一組一家三口,爸媽都不說,讓孩子自己說。我手裡拿著孩子自己準備的簡歷,仔細回答他的各種問題。這樣,也就是培養孩子自己思考、自己負責的意識吧。

一天面談下來,我想,我姥爺、我媽、我和我女兒,四代人。前兩代是一種選擇,下一代是多種選擇。前兩代累,是因為選擇單一,就一條路,照死裡幹就行;下一代累,是累在選擇,要努力去看見,選對了以後再幹。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為了女兒的美好明天,我先要選擇,選擇本身和選擇以後還都要特別使勁,最慘。

3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我的父親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