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漂泊在外的人來說,回家過年往往被賦予很多意義,比如走親訪友,聯絡感情;親人團聚、孝敬老人等,但由於某些原因,有的人也會把父母從老家接到自己身邊來。
這原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只要一家人能湊到一起,在哪裡過年還不是一樣嗎?而事實上,的確不太一樣呀!
63歲的靳阿姨單身很久了。此前每到春節,兒子一家都回來陪她一起過,順便再看望一下親朋好友。
可今年不知咋回事,兒子提前就說好,讓靳阿姨過去跟著他過年。然而第一次在兒子家過節,她心裡就有寄人籬下的感覺。
01我獨自一個人把兒子帶大,供他上大學,並在外地買房結婚。兒子還算懂事,每到過年過節都會回來陪我呆上幾天,也經常說,在家裡玩兒煩了,就去他那邊住一段時間。
不過,我自由自在慣了,又不想影響他們的生活,所以只是痛快地答應著卻很少真去。倒是親家老兩口子時不時地就過去看外孫,還會小住幾天。
有一次,他們一起吃飯時,兒子打來電話,說一家子就差我了,隨後發了幾張照片。這讓我心裡有點酸酸的,又高興又鬱悶,想著自己是不是太固執己見了呢?
但我脾氣比較直,說話喜歡直來直去,而兒子兒媳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相處多了,難免會產生矛盾,還是儘量保持點距離吧。
02雖說不願去兒子家裡,但每次他們回來,我都像招待客人一樣,精心準備吃的喝的,不管大人還是孩子都給個紅包,臨走時再買上一堆東西帶著。
兒子總是不太好意思,常說他現在已經獨立了,是該盡孝心的時候了,再拿我的錢會讓人家笑話呀!
聽他這麼說,我感到很知足,過日子不就為了孩子嗎?只要他們開心快樂,關係融洽,好好的不吵不鬧,我付出多少都是高興的。
那年春節,我和兒媳一起逛街。她看上一件很流行的羊絨大衣,可一問價格,要好幾千塊,立馬有點捨不得了。
我笑著說,喜歡就買唄,我來付賬,就當新年禮物了。儘管推辭半天堅持不讓買,但交完錢後,她還是樂呵呵地收下了,而且整個假期心情都是美美的。
其實,每個人無論有沒有錢,都喜歡“拿”,而不願意“給”,除非這份付出是為了愛,是心甘情願的。
03轉眼孫子讀高中了,學習越來越緊張。臨近春節時,兒子打電話說,擔心影響孩子做作業,不打算回來過年了,看我能不能去他們那邊?
作為過來人,我理解兒子的心情和想法,身為父母,望子成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所以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他的提議。
小年那天我提著一堆年貨,高高興興地去了兒子家。本來想給他們一個驚喜,可悲催的是家裡沒有人,我只得在門外凍了兩個多小時。
接下來的幾天,兒子兒媳都說要加班,讓我看著孫子學習,同時準備過年吃的東西。第一次湊到他們這邊來,我想著多幹點活兒,等他們放了假也能鬆快一些。
經過蒸煮滷燉,煎炒烹炸弄好了肉食、麵食;該掃地掃,該擦的擦收拾完了房間。一通忙乎後,自我感覺還挺滿意。可出人意料的是,兒媳婦卻滿臉的不高興。
04我不明就裡,就悄悄地問兒子,自己有啥沒做好的地方嗎?兒子卻有些不耐煩地說,沒事,不用理她。
這是什麼態度,說的什麼話?難道不想讓我過來,還是我做了討人厭的事情?有問題可以直接開口呀!
後來,孫子告訴我,他媽媽覺得我把肉呀魚呀,都做做成了鹹味,而且一點都不好看;還用抹布到處亂擦,弄得到處都油乎乎的,就連碗筷也沒刷乾淨。
我心裡一下子不是滋味兒了,這分明就是埋怨我不會做飯,又不講究衛生呀,可是碗筷能夠重新洗,做好的東西咋辦呢?重做恐怕來不及了。
一個春節裡,看著小兩口悶悶不樂的樣子,我找不到一點存在感,反而有了寄人籬下的感覺。
人們都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即便是在兒女家裡,也完全沒有自己家裡自由自在。生活習慣不同,老人與孩子之間不能理解與包容,生活起來就會出現不和諧的情況。
然而不管社會怎麼發展,觀念如何改變,堅持自我的同時,不能忘記了尊重別人。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在家庭當中,互愛互敬,是每一位成員都應該認識和認真去做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家庭美滿,幸福快樂。
文後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