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需要產生價值,我們已經理解了有了需要就存在價值,但是今天要探討的是需要轉化為價值,那麼需要是如何轉化為價值的呢?有了需要就有價值,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其價值有多少,有了需要就有了需求,價值是需要轉化的結果。

人的價值分為對個人價值和對他人的價值兩種,相對於對個人價值是沒有度量的,你可以為自己和親人做一個禮物,你對於這個禮品的價值評價只是你的主觀的評價,你完全可以把它當成無價之寶,但是到底其價值是多少你並不知道,因為沒有價值的實現過程,沒有透過交換實現其價值。有了交換,物品的價值就從主觀察觀念的價值就轉化成客觀的實際價值。

為什麼交換過程能使主觀的價值在轉化為客觀的價值?因為有了交換就證明有人願意出多少價願意與你交換,這個交換出去的結果就是實際的價值,才是通常說的價值幾何?我們通常說的價值都是對他人的價值,而不是相對自己的價值,因為相對自己的價值是沒有經過交換的價值,因而是沒有轉化為現時價值的,是虛擬的價值,是當不了真的。

只有經過了交換轉化了的價值,也就是實現了的相對於他人的價值,才是客觀真實的價值。你有一套房,在你心目中這套房應該值150萬,但是這150萬隻是你虛幻的觀念價值,還不是真是的客觀價值,只有你賣出去,買了100萬,這100萬才是客觀的價值,因為透過交換實現了價值。

對於一件物品,因為交換隻有一次,所以交換價值就是其價值,而對於成批次的,不可能一次交換完成的價值又是多少呢?市場上在賣黃瓜,今年春節的黃瓜價格是1.2元一斤,種瓜的菜農看到春節前的黃瓜很賺錢,於是第二年都增加了春節期間的黃瓜上市量,第二年春節,黃瓜的供應量增加了,人們就不願意出每斤1.2元的價格購買了,因為黃瓜有得是,沒有了大家爭搶黃瓜的景象,去年是你不出1.2元的價格就買不到黃瓜,而今年卻相反,黃瓜上市量很大,用低一些的價格就可以買到,能拿低價買到的誰願意花高價去購買呢?於是第二年的春節黃瓜的價格低了很多,賣黃瓜的商家為了怕損失太大,急於把自己的存貨出手,於是相互壓價,黃瓜的價格越來越低。

春節黃瓜的價格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一個是供應量的多少,一個是需求量的多少,兩個因素所反映的是需求程度的影響。春節期間,購買黃瓜的人數並沒有太大的的變化,而黃瓜的供應供應量卻變化了,供應量的變化立即引起了稀缺程度的變化,反映在黃瓜價格上就是第二年黃瓜價格的降低。

這是什麼原因呢?從一個古代古時候故事中,我們就可以發現需求轉化價值的實現過程和原因,這個故事就是和氏璧的故事。

相傳,汴和在深山撿到了一塊璞玉,他視若珍寶的抱回了家中,但是沒有人識貨,都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他把這塊璞玉進獻給武王,希望得到賞賜,但武王覺得他欺君,就把他的左腳砍了下去,逐出宮殿。後來卞和把這快玉獻給厲王,厲王砍下了他的右腳,卞和哭呀,眼淚滴在了石頭上,最後吧眼睛哭瞎了。直到文王登基之後,卞和再一次不把這塊玉獻給文王,文王讓玉工鑑定,都說是快石頭,但是文王卞和可憐,就命令玉工把璞玉剖開,剖開之後才知道還真是一塊美玉,於是和氏璧橫空出世了。

後來,秦昭王得知趙惠王得到價值連城的和氏璧,想假裝以15座城池與他交換來騙取它。趙惠王派藺相如前去交易,秦王拿到和氏璧後而不談城池交換事宜。藺相如設計騙回和氏璧,並派人連夜將它送回邯鄲城,秦王氣得要殺死藺相如。

卞和見到了璞玉,在卞和的心目中那就是美玉,他視若珍寶,但其他的人並不這樣認為,認為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於是在其他的人看來一文不值,沒有人願意與它進行交換,這塊璞玉就實現不了真實的價值。後來文王令人把璞玉剖開,發現真是一塊美玉,這塊璞玉才開始有了價值,因為卞和與文王之間實現了交換,價值就得以實現了。

卞和玉第一次交換,因為買家只有文王一人,所以文王出的價格就是和氏璧的價值。我們不知道文王給了卞和多少,但是其價值總算實現了。後來和氏璧的名聲傳了出去,越來越多的人想擁有它,這就形成了一種競爭的關係,也就是競價,秦昭王願意出15座城池的代價與這塊美玉進行交換,和氏璧第二次交換的價值就有可能是15坐城池,只是後來交換沒有成功,但以留給後人的“價值連城”的成語,而不是實際的價值。

秦昭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此時和氏璧的稀缺性就高了很多,因為想要和氏璧的人多了起來,秦昭王不用高的價格是不能擁有這塊玉的,所以秦昭王願意出15座城池的代價與其交換。

商品的稀缺性是時時變動的,這其中有買家的原因,價格高了,就會有更多的人供貨,供貨量大了,就會因稀缺性的降低,而買家的變動,主要由於商品的價效比被人們所認可,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購買的大軍,購買量一下子增加起來,而此時,供應量不可能一下子提高到與購買量相同的水平,商家提高價格也可以把商品賣出去,能賣高價誰願意低價賣呢?於是造成了價格的增加,該商品的價格就上去了。我們大家都很常見的某種服裝流行起來,價格就高,流行一段時間,願意出高價購買的人已經買到了,該服裝的稀缺性降低了,與是價格也跟著降低了下來。

市場上的商品的價格的波動無不如此,這也是需求轉化為價值的本質,非單件商品需求轉化為價值需要一箇中間環節,那就是稀缺性,不論是買家還是賣家的行為都能引起商品稀缺性的變化,實際是稀缺性的變化。從而導致商品價格的波動。世界上的芸芸眾生都在圍繞著價格的波動而忙碌,以期獲得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是經濟的本質。

而對於單件商品,因為交換的出次數比較少,擁有的人很少,一次機會錯過了,下一次機會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到來,得不到的很可能終身遺憾,當想擁有的人多的時候,競價的人就多可能實現高價的機率就高,反之就低,拍賣會就屬於這種情況。

有人在地攤上可以撿漏,是因為沒有人知道該商品的真實價值,沒有人與其競價,他花很少的錢就可以買下來,連賣主也不清楚其價值,能出手就出手,所以價格會很低,一旦有其他的人也發現了該商品的真實價值,競價就不可避免,價格就上去了。

靠控制產量達到價值的最大化,中東OPEC做得最好,

在1960年之前,全球原油市場被西方財團所壟斷,所謂“原油七姐妹”(埃克森公司、殼牌石油公司、莫比爾公司、德士古公司、英國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亞美孚石油公司、海灣石油公司)不僅控制著大量原油產能,而且壟斷市場交易,左右全球油價。

多數石油生產國雖然擁有巨大的產能,卻只能獲得很少的收益。1960年9月14日,伊朗、伊拉克、沙特、科威特和委內瑞拉5國達成一致,決定建立一個協調小組,達成產量和價格的同盟,藉以打破西方財團的壟斷,這就是歐佩克。

對於一種產品產能很大的國家和地區,增加和減少產可以左右全世界的供應量,對於穩定價格是能夠起作用的,稀土我國所佔的比重很大,在80 —90年代的稀土也是各自為政,小公司和產地為了提高各自的市場份額,而拼命增加產量,結果是國際上稀土的供應量供大於求,珍貴的稀土買成了土價錢,近些年我國加強了稀土的管控,把稀土的供給量壓了下來,稀土的國際價格才得以穩定,稀土反而成了我國的戰略物資。

3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是我敏感了嗎?這話聽著真'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