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寫在前面

學會講道理,是一種能力。學會不講道理,更是一種能力。一個家,需要這種能力,需要“不講道理”的人。

過年,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

也是年輕“社恐”們最緊張的日子。

面對父母沒完沒了的“關心問候”,

聽著親戚們高談闊論的“指點人生”,

可能別人只是幾句玩笑和勸導,

你就能讓輕鬆的氛圍立馬嚴肅。

你以為自己在心平氣和的“講道理”,

但在別人眼裡,就是赤裸裸的“抬槓”。

講道理,是一種溝通的“病”。

輕者,飯吃不香;重者,年過不好。

所以過年啊,千萬別跟家人講道理。

講道理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很多人太愛講道理,不分場合,不分物件。

愛講道理的人,智商不低,但情商堪憂。

“講道理”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生活總要面對各種各樣複雜的問題,

而人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喜歡歸因。

喜歡找問題源頭,總結方法規律,舉一反三。

透過解決一個問題,學會解決一類問題。

方法和規律總結得多了,就成了“道理”。

“道理”是邏輯和學習的產物,

善講道理的人,學習力好,邏輯力強,

面對問題,“懂道理”是一種競爭優勢。

雖然“做到”和“知道”之間有一條鴻溝,

但不妨礙我們對“道理”的追尋。

我們想用簡單的“道理”,解決困難的“問題”,

想用最少的“道理”,解決最多的“問題”,

愛講道理的人,把“溝通”當成了“問題”,

把邏輯和道理,當成瞭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旦溝通起來,

非得有原則、有對錯、有黑白、有真假,

把得出(一致的)結論,當成了溝通的“目標”。

但人不是機器,

人與人的溝通也不是計算機的“邏輯命令”,

語言背後有情緒,有意圖,有一個人的價值觀,

只能聽見別人的話,而讀不懂說話的人,

就是情商低的表現,

是傻,

也可能是壞。

相比“問題”,家更需要關注的是“人”

一個家庭,免不了生活瑣碎,大小問題,

但家庭關係裡,關注“人”比關注“問題”更重要。

家是生活單位,而不是生產單位。雖然一家人要共同承擔責任、經營家庭,

但家庭關係的基礎是親情,而不是合作。

家庭的和睦,不是因為問題得到了解決,

而是每個個體在家庭裡,

都能獲得彼此的尊重和關愛。

家不是房屋,不是物質的集合,

家是愛的聚合體,為愛而聚,無愛而散。

可能我們和父母、親戚的生活環境不同,

可能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經歷不同,

可能價值觀不同,社交素養不同,

但當我們都回到家裡,坐在一張飯桌前,

我們渴望獲得的愛是相同的,

我們願意為對方付出的愛是相同的。

而愛,並不藏在紅包裡,禮物裡,

愛,是需要溝通和表達的。

在家裡,一切的溝通都是情感的溝通,

所有的表達,都有機會是愛的表達。

這份情感,除了在家裡,我們無處可尋。

所以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

因為愛是不需要講道理的。

講道理,是為了解決問題,

而愛,是為了那個能和我們一起解決問題的人,

過得更開心,更快樂。

學會講道理,是一種能力。

學會不講道理,更是一種能力。

一個家,需要這種能力,需要“不講道理”的人。

如果你的學歷更高、閱歷更深、視野更廣,

請主動培養自己的這種能力。

家,需要你承擔更大的責任,

家人,需要你付出更多的愛。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愛,也是一種本事。

在共情面前,講道理一文不值

共情是一種能力,有時候比道理珍貴百倍。

雖然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但可以溫暖人心。

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人,

將心比心,就好像你是那個人一樣。

同時你深深知道,你還是你,他還是他,

只是你能瞭解他,

而且你能讓他知道,你瞭解他。

這就是共情。

所有的親密關係,都離不開共情。

無論是你和父母、和朋友、和戀人,

共情讓你們僅僅連在一起,

不因為利益驅使,不需要理性判斷,

只是因為你感受到了被理解,

情緒得到了共鳴。

沒有人要說服你,沒有人要強迫你,

沒有人要贏你,讓你認輸。

當你得到的理解越多,

你想要回饋的就越多。

學會傾聽,不要反駁,尋找認同,

共情從這三步開始,

甚至不需要語言,

一個點頭,一個微笑,一個好臉色,

都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理解。

一點兒也不難。

過年嘛,講什麼道理呢?

那個東西,一文不值。

/ 完

8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今天給我媽爆罵,心如死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