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影《你好,李煥英》的熱映,親情的話題又重新擺上了大家日程。
“親情”這個詞,簡而言之,就是親人之間的情感,又或者親密的情感。何為親人?有血緣關係的人。親密,我理解為伴侶之間的關係。現在只要一提到親情這兩個字,大家腦子裡首先想到的就是父母,這是好事。父母親給我們的除了親情,還有恩情,養育之恩,那是帶我們來到這個世上,給我們生命的人。
這個春節有很多人因為疫情不能回家和父母團聚,這是《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能引起大家感情高度共鳴的主重要原因。
愛而不能,變成哀而不能。
如果撇開疫情的原因,過年能回老家和父母團聚的人又有多少呢?
如果有答案,那才是根本的原因。
現實社會里,有多少人是背井離鄉在外打拼,拿著入不敷出的收入,過著亂七八糟的生活,守著無處安放的靈魂,有苦自己一個人扛。
我想問一個問題:親情需要維持嗎?
如果不需要,親情還是親情嗎?
如果需要,靠什麼維持?
“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其實道出了最根本的原因。
子欲養,又為何沒養?
親為何不待?待什麼?
“久病床前都無孝子”,何況身處寒門。
親情何時變成了我們心裡最柔軟的那根刺,一碰就痛。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有多少人能做到?
如果你富裕,就算不能和父母住在一起,最起碼能隨時回家陪伴父母,時間是自由的。
如果你富裕,過年回家時,親戚朋友都願意來跟你“拉家常”,看起來是那麼的“其樂融融”。
如果你富裕,做什麼別人都會為你考慮,以你為中心。錯了,你都是對的。反之則不然。
所以,不要給我說陪伴是最重要的,那是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的。這個跟“我拿起磚,就不能擁抱你。我放下磚,就不能留住你”處於同樣尷尬的境地。
父母的恩情固然重要,生活的現實依然殘酷。
絕對的陪伴只存在理想中。
不是不願,只是不能。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