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現在是女權興盛的時代,春節期間走親戚,就容易看出來。親不親,戚生戚,已是平常事。

春節期間,難免要走親戚。親戚一詞,其實要分開來說,是兩撥人。親,是指族親,就是夫系那一邊的親人,如爺爺奶奶、叔伯嬸嬸、姑姑姑父、兄弟姐妹、侄子侄女,等等。戚,是指外戚,就是妻系那一邊的親人,如外公外婆、舅舅舅母、姨媽姨夫、表哥表姐,等等。

在古代,血緣關係是最為重要的衡量標準,親與戚的輕重,顯然是傾向於重視親而輕視戚,因此有“內親外戚”之說。“內”就是“本家”,因此就是“一家親”。“戚”則是“別家”,因此只能“見外”。而且,“有千年本家,無百年親戚”這一習語,基本上反映了古人對待內親外戚的親疏關係。

如果說,古代因為是男權社會,家庭也由男性主導,女性的社會地位不高,女性在家庭中也難有主導地位,內親外戚的親疏,也就不會遇到多少問題。當然,古代有“孝母”的文化傳統,因為對母親的“孝道”,對舅舅還是很尊重的。這,對於內親外戚之間多少產生了一點平衡。

可是,現在時代變了,家庭格局也出現了變化,家庭中的“女主人”現象已經是極為平常之事。在“女主人”的家庭中,春節期間親戚走動,輕重厚薄就變得很微妙了。

一個簡單的三口之家,夫妻二人加上孩子,是如何對待親戚的?丈夫這邊的內親來了,是個什麼待遇?妻子那邊的外戚來了,是個什麼態度?飯菜的豐盛與否,以現在的生活水平來說,可能還是小事。那禮物的多少,是熱情還是冷淡,特別是對哪方的親戚更上心,就可能要分出厚薄。

如果是一年兩年這樣,倒也沒有什麼,或是過年過節太累,可能是心情不好,也是能夠理解的事。要是,年年如此,親戚間生出隔閡,夫妻間鬧出矛盾,都是有可能的事。

內親漸漸變得不親,走親戚產生憂戚,是不是春節期間的一個問題呢?

人心都是肉長的,正因為如此,待人接物難免就會“感情用事”。其實,人心都是肉長的,說到底,就是以血緣關係來論親疏遠近。

最為麻煩的是,夫妻二人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因此,夫系的親戚與妻系的親戚,可能就要區別對待,或者是有意為之,或者是自然而然。一個最為簡單的觀察,同樣是二人相處,婆媳之間與母女之間,存在極為明顯而且微妙的差別吧。而春節期間的親戚來往,就是一個放大版,更加複雜,同樣微妙。

春節期間的親戚,肯定是夫妻兩邊的親戚都有,對待夫妻兩邊的親戚,厚此而薄彼,這種情況是不是一個常見的現象?

3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要有自我激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