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和另一個自己談談心》,讀著讀著發現我是個挺自戀的人。不知不覺竟然自戀到了四十開外,人生的旅程已經過半。
記得幾年前,那時候我的兒子剛剛出生,當時的我真的是一無所有,房子是貸款買的,工作了幾年工資才千把塊錢,還完房貸我連生活費都不夠。有一個姐姐和我聊天,講她的奮鬥史,講她如何一步步從普通的職員到領導層,又如何從普通的教師成為最年輕的副教授,她的成功刺激了我,當時我下意識的回了一嘴:“我什麼都沒有,但是我有了頂門立戶的兒子!”姐姐趕上計劃生育,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兒女雙全,我的話活脫脫的刺激到了她。
如果說當時我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什麼這麼去回覆她,現在我算是明白了,是我內心的自戀在作祟,因為我不認為自己差,我覺得我還挺牛的,可是年過三十歲,我卻一無所有,唯一和她相比讓她羨慕的就是我生的是兒子,而她沒有機會再生個兒子。所以我會想爭個高低,讓自己好受一點。
轉眼幾年時間過去,姐姐已退休,我也四十開外,時常會覺得恐慌,因為發現自己四十已過,但是人生似乎一無所有,還在不斷地拼搏努力,想著辦法讓收入高一點,讓生活不至於窘迫。
你有沒有和我一樣的困惑,四十開外,看著別人的生活順風順水,而自己還活得如拼命三郎?別人可以沒心沒肺地依賴男人,而你卻越活越有女漢子的範兒。
四十歲的人為什麼會覺得自己一無所有
四十歲的你真的一無所有嗎?回首你四十年的人生,要說一無所有似乎有些浮誇,可是你為什麼會覺得自己一無所有呢?
武志紅在《和另一個自己談談心》中說:有真正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圍繞著自己的感覺而構建;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圍繞著他人的感覺而構建。
很多時候,我們最在乎的不是自己內心的需要,而是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完美的殼,不能讓別人看出我們的懦弱和無能。因此,凡事都要爭個高低勝負,日子要過得比別人富足,衣服要穿的比別人大牌,房子車子要擁有的比別人奢華,孩子老公也一定要比別人家的優秀。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太過自戀,不能允許自己“不能”“不行”“不如別人”。
其實考慮別人的感受和以別人的感受為中心,這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可是我們建立的自我往往是以別人的感受為中心的,有時候我們會被這個假象所迷惑,以為是在乎別人的意見,再為別人考慮。事實上,如果我們可以以自己的感受構建自我,又能考慮別人的感受,這才是真正完善的人格。
四十歲的你,是否開始內觀自己,沉澱自己“一無所有”的感知,來思考自己的未來?
四十歲的人還能擁有很多
四十已過,人生奔五而去,除了長了皺紋還長了些沉穩,其實即便四十已過,我們的人生還照樣可以擁有很多。
(1)所有的經歷都是你的人生財富
從孩童到青年,再到中年,人生經歷的坎坷並非只給你帶來了痛苦的體驗,回首過往,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筆價值不菲的人生財富。曾經你會為了考試不及格覺得人生灰暗無光,今天即便是被最信任的人背後插上一刀都可以風輕雲淡的揭過這一頁。
如果沒有這一件件一樁樁的磨難,哪裡會有這樣的胸襟,即便不能海納百川,至少也不會絕望得尋死覓活。
(2)與虛名相比健康才是真正的王道
說到這個,我想起曾經的一個段子,再講什麼是專家,專家就是你在你的領域裡活得比任何人都久那麼一點點。無論是閱歷,還是財富,經驗和學識,只要你不停步,那麼日積月累你總會有所建樹,但是這需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熬過千道關萬道坎。
(3)無論多少都要給自己存點家底
四十開外其實很尷尬,上有老下有小,高物價低收入,感覺你拼了命地掙了不老少,但是與默默無聞飛漲的物價相比,你掙的那些真的是杯水車薪。所以無論多少,從你的賬單裡劃拉出來一小塊蛋糕,開始給自己存點兒家底。
常聽老人講“倉裡有糧,心裡不慌”,說的就是這個理。假如再來一場新冠,假如不得不隔離在家,至少我們不會為了米糧而心慌無措。
人生怕的不是一無所有,而是你從此止步不前,只要你不停下奮鬥的腳步,只關注你內心自己的需要,四十開外,也可以有一個別樣的人生。